圖、文: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當然,也有結合科技的 「多重觸控魔術方塊」,都是考驗腦力的利器!
M | T | W | T | F | S | S |
---|---|---|---|---|---|---|
1 | 2 | 3 | 4 | 5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數位典藏- 游藝多寶格 |
圖、文: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魔術方塊的發明者匈牙利人Rubik是一位雕刻家也是一位建築教授,除了魔術方塊這項歷久不衰的經典玩具,Rubik還發明了兩種變形玩具:Rubik’s Magic與Rubik’s Snake。
最原始的Rubik’s Magic是由8片正方形的板子組成,表面上有斜的格子狀凹槽,凹槽中有連接板子的細線,當這8片板子以2×4的方式排列時,正面有三個分開的彩虹色的橢圓環,背面是打散的三環相扣圖形。遊戲的目標就是將打散的三環相扣圖形排出來,此時這8片板子是缺一塊的3×3正方形。這種彩虹色環的Rubik’s Magic是由Matchbox所發行,而後來由 Oddzon所發行的則是紅底金色環。
另一種Rubik’s Magic的一樣是2×4的8片正方形,不過每片正方形都有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當把這個Rubik’s Magic變出一個正方體時,相同顏色的部分會相鄰。之後Rubik’s Magic還發展出12片(2×6)的Magic Rings、16片(2×8)的Magic Balls與印有卡通圖案的Mini Magic。
Rubik’s Snake是由24個三角柱連接而成,每個連接處都可以做轉折的動作,可以做出球形、矩形,或自己發展各種造型,可把解題當目標也可做創意發揮,與Rubik’s Magic相比有較多的開放性,遊戲的過程中有助於兒童的小肌肉發展,並可培養創造力與空間概念。
圖、文: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Tangle Toy由2D元素組成的變形玩具,基本元素是90度的弧形,弧形一端凹一端凸可以連接每個基本元素,連接後可扭轉出2D與3D的造型。
Tangle Toy的發明其實是來自於藝術家Richard X. Zawitz夢中不斷出現的西藏裝飾符號,這個符號是一個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結,是友誼與愛情的幸運符,也是佛陀無上智慧的象徵。
這個符號在Zawitz的夢中會不斷的扭動變形,形成各種不同的結(環),甚至會變換顏色,Zawitz為了將夢中的造型與扭轉方式重現,造訪了工程師、科學家、甚至是亞洲設計中心的學生與達賴喇嘛,最後終於在他將這個造型的運動方式用自己的手臂模仿給一位醫生看時,得到了重大突破,這位醫生告訴Zawitz「人體骨頭與骨頭間,由一個球狀與一個凹槽狀所組合的運動方式,或許能有不錯的運作效果」,在Zawitz得到這個線索的一週內,第一個Tangle實體就誕生了!
Tangle Toy的原形THE INFINITE SCULPTURE
圖片來源:Tangle Toy Inc.網站
一開始Zawitz試著用Tangle將夢中的圖形做出來,接著他的朋友們也一起嘗試扭轉出不同造型,甚至是Zawitz夢裡未曾出現的,只要是玩過Tangle的人都對這個結構愛不釋手,想要擁有一個Tangle,於是Zawitz開始為個人製作Tangle,接著越來越多見過或聽過Tangle的人向Zawitz訂製,後來Richard X. Zawitz的身份也從藝術家轉變成玩具發明家了。
Tangle Toy除了有許多色彩可做變化外,也充分利用本身可組裝連接與扭轉的特性,發展出不同大小、材質的系列產品運用在生活中,如:鑰匙圈、多節的筆、檯燈…等。Tangle Toy被運用在學校教學上,作為腦力開發的媒介,也有心理醫師將Tangle Toy作為諮商談話的引導工具之一。
文: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你曾經用廣告單、月曆紙做的紙捲做捲紙籐編嗎?
這個網站中將這樣的紙捲發展出更多有趣的運用,不只可以做筆筒、提籃、與容器裝飾…等手工藝擺飾品外,還可以將紙捲打洞,做成機器人、紙捲橡皮筋槍、伸縮手臂、竹蜻蜓等小朋友喜歡的童玩,作為培育孩子藝術發展、增進親子情誼與老人復健的媒介。
圖片來源:PIPEROID網站
由株式会社コト開發部-首席設計師-角田崇所設計的紙捲機器人–Piperoid是將紙捲預先印刷、捲好並打洞,製作時只要依照紙捲上的記號剪開,再按步驟組裝就可以完成,角田崇為Piperoid設定了五個角色,株式会社コト更以這個設計參加了今年的Good Design Adward。
圖片來源:ひねもす村網站
而在ひねもす村網站中可看到在幼稚園與小學的紙捲教學活動和最新活動訊息,與許多利用紙捲開發的童玩與藝術品圖片,還提供讀者下載這些作品的製作步驟,讓您動手將家中的廢紙做出更有趣的運用,當然您也可發揮創意創造出不同的作品,或團體合作挑戰出較大較高難度的造型。
圖、文: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將Switch Pitch往上拋,Switch Pitch的形狀與顏色都會瞬間轉變喔!
最近兩種受歡迎的變形球Switch Pitch(變色球)與Sphere(伸縮球)都是由Chuck Hoberman所設計的。
Chuck Hoberman他最初學的是藝術與雕塑,當他在做動態雕塑作品時發現作品實際運作情形不如預期,因而有了攻讀機械工程的動機。在1991年時他為紐澤西自由科學中心(Liberty Science Center)所做的公共藝術 expanding geodesic dome 是一個能擴張與收回的半球形,每當他將作品展示給來科學中心參觀的孩子看時,總是能令孩子們興奮不已,這時Chuck Hoberman的太太覺得:或許應該將這個結構放在盒子裡當成玩具來賣,因此在1995年有了Sphere伸縮球的誕生。
Sphere(伸縮球)現在已經廣受不同國家、族群的喜好,甚至在各地出現了不少仿冒品,但這也證明了這類的變形玩具已經成功打入不同的文化中。
Chuck Hoberman的另一個變形玩具Brain Twist則是一個正四面體(金字塔)的造型,可扭轉或將表面翻面來改變四面體每一面的顏色,總共有8個顏色,也可算是魔術方塊的一種。Chuck Hoberman也為墨西哥Papagayo兒童互動博物館(Papagayo Children’s Interactive Museum)製作了一個 會變形又會變色的三角金字塔,基本的結構與Brain Twist類似,變化的過程中,金字塔會由藍色的四面體變成有十二個尖角的星形,再變成橘色的四面體。
除了玩具與展示品Chuck Hoberman還設計過許多可變形的建築結構,如:為2000漢諾威世界博覽會(Expo 2000)所做的可變行屋頂虹膜穹頂、為2002鹽湖城冬季奧運(2002 Winter Olympics)所做的戲劇性開幕設計…等,還有可迅速展開的帳棚、可折疊的桌椅都是變形結構概念的延伸。目前Chuck Hoberman正積極將變形結構的技術推廣到建築應用上,並期望這些設計能有助於地球的永續發展。
Brain Twist Chuck Hoberman Olympics Sphere Switch Pitch T5.結構 T6.機構 toys Transformers T 鄉土創作遊藝 童玩 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