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滾人下樓梯]
文/影片:張世宗教育研究室

「這個玩具為何會自己翻滾下樓梯呢?」
小孩看到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拿起翻滾人仔細觀察,搖一搖,原來裡面有藏東西—彈珠,
當翻滾人放在形似樓梯的斜坡,翻滾人裡面的彈珠會往下滾動,
這樣會帶動翻滾人轉動,如此不斷重複,直到滾到底部。
也因這現象的趣味性,往往吸引觀看者再玩一次。
M | T | W | T | F | S | S |
---|---|---|---|---|---|---|
1 | 2 | 3 | 4 | 5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數位典藏- 游藝多寶格 |
文圖:張世宗教育研究室
暑假快到了,炎炎夏日裡就想到蟬的振翅聲,來玩釣蟬遊戲吧!
材料準備:
DIY步驟:
1.在紙板上畫下2棵大樹的形狀,剪下大樹外形。
2.用色紙裝飾大樹,也可以用彩繪、拼貼等各種方式來裝飾大樹。
3.從一棵大樹的底部中間剪開直到樹幹中間,另一棵大樹則從上面中間剪開直到樹幹中間(如:剪開圖片中左樹黑線處)。
4.將2棵大樹垂直方式互插入,就能讓大樹站立。
5.將正方形橙色色紙裁成四塊,摺成蟬(摺法請參考本網站上T2造形、摺紙「蟬」)。將毛根捲成圓形剪斷,然後將圓圈毛根黏在蟬的上面。
6.將蟬放到大樹上面。
7.用麻繩穿過鉤子綁好,再將麻繩另一段綁在筷子或棍子上,做成釣竿。
8.跟家人或朋友一起玩釣蟬遊戲。除了蟬,也可以多做一些昆蟲,邀請爺爺奶奶一起來做、一起玩,能訓練手眼協調,也能增進家人情感。
文:林士真 圖:張世宗教育研究室
對自己的手穩定度有信心嗎?如果你擅長玩堆疊遊戲,在會滾動的表面上,你也能搭建嗎?這次介紹這個《搭井》堆疊遊戲(註),保證挑戰度很高、趣味性十足,朋友之間互動活絡,不會各自盯著手機了。
遊戲規則:
進階挑戰:
搭塔順利完成,圓棍全部用完,則可以改以「拆塔」繼續玩下去。
變化玩法:
搭塔方式改為用3根不同顏色的圓棍排成三角形的方式,其他規則相同。此方法對年紀小孩子比較容易。
註:此遊戲原名為《比薩斜塔》(Tower of Pisa),我們認為遊戲方式跟傳統的「搭井」接近,故以「搭井遊戲」稱呼
當今日孩子們已經沈溺在玩Wii、APP、滑手機時,要在其生活中硬性地加入上一代玩的遊戲經驗,這種作法不但可行性不高,其意義也不大。我們不應該只是因為上一代「發思古之幽情」就想要將自己的童年經驗不改形式直接地移植到新生代的生活中,這種作法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遊戲兒童”— 忽略了「玩」的本質是「個體因內在動力之驅使,主動行之的自主行為」。話說回來,我們的目的不應該是在推動傳統童玩和歷代童年文化的復興,卻是要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過去的創意成品和智慧結晶時,會主動地樂於親近、進而願意進行操作、創作的互動學習行為,獲得生活中需要又卻匱乏學習、經驗。我們的目的應該放在— 將這些傳統童年文化的資源經過分析粹煉轉化,使之成為能豐富新生代樂於主動參與的生活美育、樂育的新資源和新利器。
教育的核心價值在帶來「人」的成長和豐富「人」的生命。正如同「藝術教育」是“透過藝術的教育”;「游藝樂育」是“透過童玩民藝的美育”。要達到前述之目的,避免停留在以“童玩達人”的角色進行童玩教作的形式性操作,我們就要先找出這些歷代童年生活文化載體的潛在教育價值— 這是“為何”(Know-Why)性質的目標性思維;以及如何將這些價值潛能,植入於今日兒童的遊戲生活經驗中— 這是“如何”(Know-Why)性質的策略性思維。
筆者曾經分析傳統童玩資源的屬性,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型:1. 以手作童玩為主要形式的「創作童玩」、以及2. 以操作解題為主要功能的「益智游藝」。創作童玩的價值意義主要是以實體材料製作成品獲得手工技能、成就感和自信心,類同於工藝勞作的功能;益智游藝之重點則不是在創作益智玩具硬體,卻是在操作時獲得智力、智慧和創造力的精進與提升,是軟體活動的價值概念。此兩類型都有豐富今日學童生活教育和能力提升的潛在功能,但要注意其價值不在形式性的模仿重製或複製,卻是讓與之互動的人們獲得心靈感動、智慧領略和能力等的功能性提升。由是於針對此兩大範疇的學習價值分析,筆者嘗言:
最後提醒:「玩物喪志」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玩物尚智」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