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士真
現在校園裡發展狀況令人很擔憂,學生群毆、早戀、迷戀網路、凌霸等現狀嚴重。先是看到美國的一些報導,然後在台灣、新加坡、香港也陸續出現這類報導。這不會是只有少數學校遇到的問題,我認為是未來跨國際、跨文化都會頭痛的問題。
我會這樣想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們很「失落」,童年到了他們這代是不同了。失落什麼呢?一是離開了大自然:想想看在大自然裡,孩子們是怎樣主動的去發現探索呢?而失去了跟大自然的連結,也少了大自然那豐富營養的孕育;二是沒有共遊的玩伴: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看著電視、計算機長大的,少有跟同伴打鬧嬉戲、共構童年夢想的經驗,而學校是培養友誼滋長的地方嗎?學校的同學說穿了不也是競爭的對手?三是少了「動手做」的經驗:現在的孩子不像以前要幫忙家裡做很多事情,加上有很多取代人力家電用品,能天天動手做些事情的經驗變的稀少。做家事又扯上什麼關係呢?最基本的就是「成就感」。生活在科技的時代很炫,但人不能像以前「從無到有的生產」,我認為很多人(看看歐美)就產生「虛無感」— 「我的存在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如果從「職能治療」或「特殊教育」等領域來看,編織、烹飪等日常工作常是被運用來治療或建立能力的方法,重新跟生活做連結。(還有其他的失落,先不提了)
學校的課程設計適合發展上產生巨大變化的青少年嗎?青少年是尷尬的一群,他們不是像孩子一樣「大人說什麼就信什麼」,他們清楚知道很多事情根本不是那一回事,但他們也不像青年擁有行為自主權,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來試試看。而當他們面對的生活重心—「學校」— 所發生的事情,能跟他們的身心靈發展吻合嗎?以前的孩子就有如生活在大自然的動物,艱苦、奮鬥、充滿了活力;現在的孩子有如被豢養的寵物,舒適、安逸、茫茫然若有所失。
其實,我認為青少年是透過那些方式在發出「訊息」— 他們是需要幫助的。我建議學校可以:
1. 從家事課或工藝課培養具體的能力: 曾經參觀過一所德國的華得福學校,學校有個作法:讓學生一學期學會一項技能。例如:在初三的上學期,學生要獨立做出一把小提琴,整個過程是從無到有,學生一步一步學會如何製作小提琴。也在一本介紹芬蘭教育的書上看到:學生要做一件外套給自己穿。從構想、畫設計圖、上街選布、縫製等所有的過程都由學生親自參與,這樣的一件外套,對學生又是怎樣的意義呢!(注:一學期只慢慢的做一樣物品,對老師、學生壓力比較小,重在過程、而非成品。時間長短,原則上還是看DIY的物品需要多少時間來決定。)
2. 建立師生、親子正面的關係:根據1997年《美國醫學學會期刊》出版的一項研究指出:青少年是否回有危險性行為、藥物濫用、暴力或是自殺行為,取決於他們覺得與父母和老師之間的關係程度。亞曼醫生(D.G. Amen)在《一生都受用的大腦救命手冊》書中提出一個方法:「特別時間練習」
[練習—– 特別時間]1.每天花20分鐘跟孩子一起做他/她喜歡的事情。重點是,要以正面的態度接近孩子。2.在特別的時間裡,沒有父母式的命令、問題、指示。這是建立關係的時間,不是管教偏差行為的時間,例如,如果親子在玩遊戲,而孩子打算作弊,父母可以糾正一下他的行為,父母可以說:「我看到你把遊戲的規則改了,那我也要照你的規則來玩。」記得,特別時間的目的是為了改善親子的關係,而不是說教。
3.儘量多注意孩子們的良好行為。這遠比發現他們不良行為,更能培養孩子正確的行為。
4.少說多聽。 |
這個方法適用於親子之間,學校可以提供給家長,並說明其功用(即前面所說的研究),強調這樣做會跟孩子的大腦邊緣系統建立連結,而這是改變的方法。用在師生之間呢?我建議老師們不妨一星期中有一堂課抽出20分鐘當「特別時間」,聽起來很浪費上課時間,但關係到孩子整體的生命教育,而且我相信跟學生建立正面的關係,反而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3. 來運動吧!:運動對大腦非常有益,運動時會釋放腦內啡讓人感到幸福,運動也可以增加腦中的血液流量,為腦部帶來更多營養,讓腦部能正常運作。所以運動既符合青少年身體的發展需求,又可以幫助穩定情緒、提高學習效率。建議每個班級每天做走路、慢跑運動,每週要做3次2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但不要變成是一種壓力,強迫每個學生都要做到相同的運動量,仍是以鼓勵(如果變成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方式運動更好)為原則。
4. 組織社團活動:利用課餘時間,組織一些這年紀學生會感興趣的社團活動(如:電影、攝影、漫畫、烹飪、木工)。一開始先組織兩三個就好,找有意願、有興趣的老師來帶領,也可利用家長資源,請有專長的家長來帶領學生活動。暑假時,我認識的一位元初中老師辭職了,詢問她是轉到那所學校,很意外的聽到她說她不當老師了,她要當美髮師。在臺灣,要能當上公立中學老師是不容易的,要放棄要有很大的勇氣和捨得,看著她的笑臉,我也為她開心,找到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並有勇氣投入並不容易。如果每個人可以早一點發現自己的興趣,不需要繞遠路行走,不很好嗎?在第56號教室裡,雷夫老師的吉他課、莎士比亞劇場、週末電影等,也是社團活動的性質。
5. 一個正常可抒發情緒的管道,例如「塗鴉牆」,規劃好一個區域,讓學生自由創作、維護,讓他們學習自我管理。
6. 假日電影院:我有位校長朋友在週末搞個「假日電影院」,不用花什麼經費,就是把學校的一間大教室用來放影片,利用投射機將畫面打在牆上,活動開放給全校的學生與家人參加。一開始由她選片,後來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建議影片,大家一起同樂,看完了自由的分享看影片心得(在現場),沒什麼壓力,是一種非正式促進學校與家庭交流的形式。
點燃孩子的熱情吧!
也點燃老師、家長的熱情,
我覺得很多人只是缺乏「管道」與「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