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Play游藝館

一個探討童玩、玩具、遊戲、游藝、教育的空間

August 24th, 2016

寫字、打字與大腦學習的關係

文:林士真

開學即將到來,小一新生要迎接各種挑戰,寫字就是其中之一。許多小孩從小就有使用智慧型手機/電腦的經驗,「用滑的」、「用說的」輕鬆就可以進入網路世界,可是要刻漢字那還真有點辛苦(如果是英文字母至少入門簡單點),可能有家長小孩會想:科技進步這麼快,為何還要這麼辛苦學習手寫漢字?會打字不就好了?

在此用兩位學者的研究來回應這個問題: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心理和神經科學系的助理教授詹姆斯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比較兩種單字學習方法的差異。結果顯示那些實際拿筆書寫單字的孩子,練習後的神經活動度比起那些單用眼睛看的孩子不僅較高,腦內活化區域也比較多,表示二度空間的操作書寫活動除了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空間觀念外,也可以增強記憶力。

另一由華盛頓大學教育心理系教授柏寧格(Berninger)領軍的研究,提出寫字和打字的不同處。柏寧格教授認為,寫字需要一連串的筆劃動作才能完成一個單字,而打字只是敲敲鍵盤即可完成一個單字。從腦部影像來看,連續的手部動作除了活化負責動作的運動皮質區外,其它與思考、語言、工作記憶有關的區域,活動量也是大幅增加,顯見寫字是全腦一起動。更重要的是,寫字還有助於整理思緒及表達能力。柏寧格教授發現,寫較多字、寫字速度較快的四年級和六年級學生,比起鍵盤,在寫作時,除了有較多想法,文字敘述也較有條理,可見寫字對作文能力也是有加分作用。(註)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類約有1/3的腦皮質用在視覺,另外1/3用在動作的計畫和執行,透過書寫來認識文字的活動,會增強運動神經腦區的活動並留下記憶痕跡,所以基礎的學習仍是很重要的。當然,學習寫字也是要講方法,機械式的大量抄寫對小孩也非良方,文字的內容如何被學習、如何對小孩有意義,更是關鍵的影響。所以,有心的爸爸媽媽們,平時可以跟孩子進行一些活動提高寫字動機,例如:

  • 沙箱畫字:在紙盒或托盤等容器內平鋪一層沙,讓孩子用手指或拿筆在上面寫字,從孩子感興趣的文字開始(家人的名字、喜愛的節目等)
  • 寫字牆:在家裡的一面牆貼上全開的海報紙,讓小孩拿粗粉蠟筆在上面寫字(可以請小孩幫忙記事、分享心情等);也可以玩「存字銀行」遊戲,從報紙/雜誌/廣告DM找出認識的字詞,黏貼在海報紙上,黏貼時可排造形增加樂趣。(建議:一星期換一次海報紙,家長也請在上面寫字,讓小孩感受文字帶來的交流,讓這面牆形成家庭交流區。)

註:引自「多寫多動腦 動筆好處多多」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567912

August 11th, 2015

石虎-守護兒童

中國是一個非常注重下一代成長與福祉的民族,每一代的父母都對其下一代的童年,投注入無窮的殷殷之情與深深之意;而每一件傳統童年文物,都隱藏著歷代的父母,對其下一代的成長所付出的愛心和關懷。由以下中原童年文物「石虎」的游藝功能之特性分析中,我們可以略知端倪。

在陝北黃土高原地區,人們將嬰幼兒用布條綁住置於炕上的「石虎」,大人們就可以放心忙於它事而不必全神照顧。因此,進一步作游藝功能特性之分析,「石虎」實具有多重的游藝特性功能目標:

1. 它不但是可供幼兒觸摸撫玩的玩具(物理功能需求);

2.也能將幼兒固定在一定的安全範圍之內(生理功能需求);

3.除此以外,其外在造型更滿足了大人們心理功能之需求。

原來「老虎」是民間的童年守護神,在過去醫衛生條件不發達的時代,要把孩子平安撫養長大,除了父母要投入相當大的心血外,有一部分還要靠天命。純樸的農民相信︰有虎爺坐鎮,孩子們就一定會平安長大。原來,「石虎」不但拴住了孩子的身體,更拴住了孩子的命根子呢!

P1560057-1

August 10th, 2015

從“坐中學”到“做中學”、 “錯中學”—把背不動的書包換成能帶走的能力

下載

作者:張世宗

請告訴我,現在該走哪條路?” 愛麗絲問道;
這要看你的目的在那裡而定。” 貓回答。

許多老師努力的教學,卻是否省思過什麼是現今學生的需求?上述是《愛麗絲漫遊仙境》中的對白,但又何嘗不是教育面臨的問題——“用什麼教材教”(know-What)“?用什麼方法和手段教(know-How)?” 但關鍵是看教育的目的在那裡,即給學生的是“知識”?還是“能力”?或者是“信念” (know-Why)?

目前學校教育的一項問題是“應試教學”,有人統計過,一個人出生後從第一次入學到離開學校走入社會,一生要經歷的各種考試達上萬次,而幾乎所有的考試都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以利評分。但出了校門後,面對社會上的種種問題,哪一個有標準答案?答案是“0”!然而因為“標準答案”的影響,出題用“先……再……”造句,有兒童寫出了“先生,你好,再見!”想法很特別,但肯定不得分,於是,學生慢慢形成了很多考試後遺症和“應試潛規則”:“你不該寫你認為對的答案,你該寫你認為老師會認為對的答案”;“要讓自己變(裝)笨,這樣考試的分數會比較高”……但是,出了校門後,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社會怎麼辦?這可就不是目前學校教育的功能和意義了。

當今新世紀來臨,學校不再是獲取知識的主要殿堂,網路資訊豐沛易得,加上少子化人口發展趨勢,帶來了學校教育之功能和市場的雙重萎縮,也帶來了數位媒體網路市場的興起,這給我們的教育也帶來了嚴峻挑戰——因為沒有生活經驗,學生的學習脫離生活;因為學習是被動的,學生缺乏自主的學習動機;因為應試教育的評價制度,學生的學習變成有知識無能力的學習;因為教育制度僵化等,導致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時代飛速發展與資訊時代的到來,教師有了學歷就“一勞永逸”的時代已經結束,必須具有“永續成長”的能力;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帶來了上下代人生活經驗的完全不同;新地球村的到來標誌著叢林世界的競爭已經開始……

所以,教育必須改變,必須把“背不動的書包”換成“能帶走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從教學執教者轉變為教育的研究者(通過行動研究,創造性的教學)、教學的設計者(建設特色化課程)、教材的開發者(教材的“在地化”處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成為“樂學”者),這就要求教育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開放學習途徑,開放學習經驗,開放學習資源,開放學習內容,開放學習空間,開放學習時間,開放學習成果,開放學習評量……

相對於學校和網路二者提供的視聽資訊、虛擬間接之學習經驗,“玩”(或“遊戲”)是一種主動性、多感官的學習體驗,乃造就出以“玩”作為主動學習、全心投入、全人成長的非正式教育策略,這是一種結合提升個人能力成長的“教育”(Education)和內在主動力驅使的“娛樂”(Entertainment)兩大功能,達成自我主動學習的“樂育” (Edutainment)新理念。於是,“有目的的玩”(Play with purpose)和“有意義的玩” (Meaningful play)是當今樂育學習功能和主動學習策略發展的新走向;也是我們要戮力去達成的新目標。

自成人的角度視之,自古有“勤有功,嬉無益”(學排斥玩)的看法,在“玩物喪志”的價值觀下,“玩”常被認為是影響學業學習的罪惡行為。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玩”只是一種消遣、娛樂或工作之餘的調劑活動,那不是學習。還有人認為:真正有效的學習是能說出、寫出或透過“紙筆測驗”重述出學過記住的資訊。但事實上,這只是“坐中學”,學生是被動地坐在講臺下受教的學習者。然而,真正的知識是個體將具體經驗內化後,自我重新建構而得的。古諺說得好:“我聽,我忘記了;我看,我知道了;我做,我瞭解了”說的正是此道理。所以,我主張除了“坐中學”,還需要“做中學”“玩中學”甚至”“錯中學”,因為“玩”在人類行為與身心發展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兒童階段的生活中,玩佔有極高的頻率及極長的時段。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對“玩”的態度與成人會有一些根本上的差異。對成人而言,玩與工作、學習是分開的,甚至是對立的;而對孩子而言,玩就是工作與學習。透過生活中實際的活動“玩”,孩子們可以從和外界接觸、互動而得的多感官經驗中,自行吸收、自我建構、主動學習、自然瞭解。藉著“玩”,孩子們獲得了“知識”和“能力”; 藉著“玩”,孩子們也將自己本身已有的心像與動力投射到外界環境,並且創造出不同形式的“作品”——這也就是“做中學”教育的真義。

我希望更多學校,尤其兒童心智成長關鍵期的中小學,都能去探索、嘗試讓學生“做中學”、“玩中學”,因為玩或遊戲都可以是有效的主動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手段,這對於現今逐漸被重視的“終身教育”,以及“全人教育”等理想的實現具有更深遠的意義。由此,筆者認為將“玩物喪志”改成“玩物尚智”的時機已經來臨,讓學生在“玩”和“做”中,乃至在“錯誤”中樂學,把“背不動的書包”換成“能帶走的能力”。

July 12th, 2012

Wisdo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Games and Indian Games(2)

Rich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s carried with these Chinese traditional toys.  For example, bamboo-copter (竹蜻蜓 ”bamboo dragonfly”) invented around 400BC, essentially consists of a propeller on a stick, and rolling the stick in the right direction spins the propeller, causing the toy to “take off” when it is let go.  This toy made its way to Europe and is depicted in a 1463 European painting.  It is said to have inspired the early design of flying machines.

 

Toys that were simply made may have creative ways of playing.  In the game of Puffing Paper Frog(噴田蛤仔)for example, players first fold paper frogs and then place them in confrontation.  Each player tries to puff into his/her own frog to jerk it into smashing the opponent’s frog.

 九連環

Puzzles are toys made especially as intellectual challenges and can be extremely engrossing.  Figure 2 shows some intellectual puzzles well-known since the early history of China.

Many of these puzzles have deep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combined with logical reasoning.  For instance, Seven-piece Tangram is not only able to train on the concepts of geometry but also an ability to think out of the box.  Nine Connected Rings is a game about binary systems and can be used to learn summations and mathematical induction.

September 8th, 2011

□我們可以這樣做——談「失落的」青少年

文:林士真

現在校園裡發展狀況令人很擔憂,學生群毆、早戀、迷戀網路、凌霸等現狀嚴重。先是看到美國的一些報導,然後在台灣、新加坡、香港也陸續出現這類報導。這不會是只有少數學校遇到的問題,我認為是未來跨國際、跨文化都會頭痛的問題。

我會這樣想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們很「失落」,童年到了他們這代是不同了。失落什麼呢?一是離開了大自然:想想看在大自然裡,孩子們是怎樣主動的去發現探索呢?而失去了跟大自然的連結,也少了大自然那豐富營養的孕育;二是沒有共遊的玩伴: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看著電視、計算機長大的,少有跟同伴打鬧嬉戲、共構童年夢想的經驗,而學校是培養友誼滋長的地方嗎?學校的同學說穿了不也是競爭的對手?三是少了「動手做」的經驗:現在的孩子不像以前要幫忙家裡做很多事情,加上有很多取代人力家電用品,能天天動手做些事情的經驗變的稀少。做家事又扯上什麼關係呢?最基本的就是「成就感」。生活在科技的時代很炫,但人不能像以前「從無到有的生產」,我認為很多人(看看歐美)就產生「虛無感」「我的存在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如果從「職能治療」或「特殊教育」等領域來看,編織、烹飪等日常工作常是被運用來治療或建立能力的方法,重新跟生活做連結。(還有其他的失落,先不提了)

 

學校的課程設計適合發展上產生巨大變化的青少年嗎?青少年是尷尬的一群,他們不是像孩子一樣「大人說什麼就信什麼」,他們清楚知道很多事情根本不是那一回事,但他們也不像青年擁有行為自主權,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來試試看。而當他們面對的生活重心「學校」所發生的事情,能跟他們的身心靈發展吻合嗎?以前的孩子就有如生活在大自然的動物,艱苦、奮鬥、充滿了活力;現在的孩子有如被豢養的寵物,舒適、安逸、茫茫然若有所失。

 其實,我認為青少年是透過那些方式在發出「訊息」他們是需要幫助的。我建議學校可以:

 1.      從家事課或工藝課培養具體的能力: 曾經參觀過一所德國的華得福學校,學校有個作法:讓學生一學期學會一項技能。例如:在初三的上學期,學生要獨立做出一把小提琴,整個過程是從無到有,學生一步一步學會如何製作小提琴。也在一本介紹芬蘭教育的書上看到:學生要做一件外套給自己穿。從構想、畫設計圖、上街選布、縫製等所有的過程都由學生親自參與,這樣的一件外套,對學生又是怎樣的意義呢!(注:一學期只慢慢的做一樣物品,對老師、學生壓力比較小,重在過程、而非成品。時間長短,原則上還是看DIY的物品需要多少時間來決定。)

2.      建立師生、親子正面的關係:根據1997年《美國醫學學會期刊》出版的一項研究指出:青少年是否回有危險性行為、藥物濫用、暴力或是自殺行為,取決於他們覺得與父母和老師之間的關係程度。亞曼醫生(D.G. Amen)在《一生都受用的大腦救命手冊》書中提出一個方法:「特別時間練習」

[練習—– 特別時間]1.每天花20分鐘跟孩子一起做他/她喜歡的事情。重點是,要以正面的態度接近孩子。2.在特別的時間裡,沒有父母式的命令、問題、指示。這是建立關係的時間,不是管教偏差行為的時間,例如,如果親子在玩遊戲,而孩子打算作弊,父母可以糾正一下他的行為,父母可以說:「我看到你把遊戲的規則改了,那我也要照你的規則來玩。」記得,特別時間的目的是為了改善親子的關係,而不是說教。

3.儘量多注意孩子們的良好行為。這遠比發現他們不良行為,更能培養孩子正確的行為。     

 4.少說多聽。

  這個方法適用於親子之間,學校可以提供給家長,並說明其功用(即前面所說的研究),強調這樣做會跟孩子的大腦邊緣系統建立連結,而這是改變的方法。用在師生之間呢?我建議老師們不妨一星期中有一堂課抽出20分鐘當「特別時間」,聽起來很浪費上課時間,但關係到孩子整體的生命教育,而且我相信跟學生建立正面的關係,反而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3.      來運動吧!:運動對大腦非常有益,運動時會釋放腦內啡讓人感到幸福,運動也可以增加腦中的血液流量,為腦部帶來更多營養,讓腦部能正常運作。所以運動既符合青少年身體的發展需求,又可以幫助穩定情緒、提高學習效率。建議每個班級每天做走路、慢跑運動,每週要做32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但不要變成是一種壓力,強迫每個學生都要做到相同的運動量,仍是以鼓勵(如果變成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方式運動更好)為原則。

4.      組織社團活動:利用課餘時間,組織一些這年紀學生會感興趣的社團活動(如:電影、攝影、漫畫、烹飪、木工)。一開始先組織兩三個就好,找有意願、有興趣的老師來帶領,也可利用家長資源,請有專長的家長來帶領學生活動。暑假時,我認識的一位元初中老師辭職了,詢問她是轉到那所學校,很意外的聽到她說她不當老師了,她要當美髮師。在臺灣,要能當上公立中學老師是不容易的,要放棄要有很大的勇氣和捨得,看著她的笑臉,我也為她開心,找到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並有勇氣投入並不容易。如果每個人可以早一點發現自己的興趣,不需要繞遠路行走,不很好嗎?在第56號教室裡,雷夫老師的吉他課、莎士比亞劇場、週末電影等,也是社團活動的性質

        

 5.      一個正常可抒發情緒的管道,例如「塗鴉牆」,規劃好一個區域,讓學生自由創作、維護,讓他們學習自我管理。

      

6.      假日電影院:我有位校長朋友在週末搞個「假日電影院」,不用花什麼經費,就是把學校的一間大教室用來放影片,利用投射機將畫面打在牆上,活動開放給全校的學生與家人參加。一開始由她選片,後來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建議影片,大家一起同樂,看完了自由的分享看影片心得(在現場),沒什麼壓力,是一種非正式促進學校與家庭交流的形式。

點燃孩子的熱情吧!

也點燃老師、家長的熱情,

我覺得很多人只是缺乏「管道」與「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