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Play游藝館

一個探討童玩、玩具、遊戲、游藝、教育的空間

June 30th, 2005

草玩‧草編蟲

孩子的想像力是無窮盡的。尤其是過去農村的孩子,沒有現在這麼多五光十色、設計精巧的玩具。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常會激發他們遊戲的靈感,也很順理成章的一一成為遊戲中不可或缺的道具。比方說,榕樹的氣根,可以在扮家家酒時當成炒麵。「蝶仔花」花瓣下的兩個萼片,含在嘴唇中間,能吹出悅耳的「嗶嗶」聲。鳳凰木的豆莢,無論大小、形狀,都是一把再理想不過的寶刀,手握一個鳳凰木豆莢,每個孩子都是威風凜凜的大刀王五。
花生採收季節,大人採收過以後,孩子們就拿著畚箕和竹籃跑出來「卻(撿)土豆屑」;然後把花生一堆堆的堆在地上,大家輪流站在劃定的距離,用連莢土豆朝花生堆投擲,誰投中了,那堆花生就歸他所有。甚至,颱風過後,孩子們也會相約到竹林中找尋被風吹析的「長枝仔竹」,然後一路搖晃,聽那「磕!磕!」的聲響為榮。總之,利用大自然中豐富的植物,孩子們往往可創造出豐富的遊戲天地。 「鬥草」,則更是一種文雅的民問遊戲。所謂「鬥草」,簡單來說,就是以花草做為比賽對象的遊戲,一般在春季比較流行,因為春暖花開,百草萌生,可以找到比較多的植物種類。這個遊戲起源相當早,在梁朝宗懍所寫的《荊楚歲時記》中,就已經記截了當地民眾在過端午節時,有一種「鬥百草」的習俗。《紅樓夢》第二十二回,有一段香菱和荳官玩鬥草的生動描寫。比方說,以君子竹對羅漢松,星星翠對美人蕉,可以比草的多寡、韌性或罕見與否等等。從這些遊戲當中,可以引發大家對身邊植物的認識和了解。從這個觀點來看,這些遊戲其實很適合現代的孩子們來嘗試。除了鬥草,利用草的韌性,還可發展出草編,例如大家所熟悉的草編蚱蜢。也可以製成稻草人,再操作稻草人來做體操,也很有趣。「通草」,則一度是非常普遍的勞作材料。它具有質輕、切割方便、乾淨等特性,只可惜現在卻幾乎已經被實際上比較不理想的「保力龍」所取代了。(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22-23)

June 30th, 2005

浮浮沈沈飄飄-水玩

和其他的遊戲活動相比,「水玩」最顯著的不同,就是這一類活動,絕對需要一個特別的環境才能進行。當然,就是要有水的環境。一九五四年所發掘出的陝西半披文化遺址。發現在許歹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缽等一般生活日常用具上,有不少裝飾圖案是魚類的造型,或是魚紋加以變化的幾何圜形。由此可見,「水」和「魚」一定是這些老祖宗們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這種近水的生活,使得人們能自然而然的熟悉水性、掌握水性,久而久之,也就非常順理成章發展出許多水上遊戲。例如游泳、垂釣、弄潮、打水仗、划龍舟等等,就是頗受大家喜愛的水上活動,歷史也都非常久遠。「水秋千」則是一種比較特別的水上遊戲。這種遊戲簡單來說,就「水中打秋干」。根據史料,水秋千的玩法大致是這樣的:先把秋千的木柴分立於兩條畫船之上,玩的人要用力踏蹬,等蕩到與木架平行的時候,再突然大膽放手,在空中翻一個筋斗,然後優美的翻身入水,需要相當純熟的技巧。事實上,古代不少和水上活動,都像「水秋千」一樣,具有滿濃厚的體育性。利用水流,和水的「表面張力」,也可發展出許多有趣的水坑。前者如水車,後者如「樟腦船」。「樟腦船」的製作很簡單,只要拿一塊墊板充當「船」,一端放上樟腦(也有人放肥皂),軌可以在毫無動力的情況下,使小船行動。


自從塑膠問世以後,產生很多封閉在塑膠容器內的水坑,例如:「沙畫」和還有「套圈圈」(經由按鈕壓縮,控制水流,來把小圈圈套在目標物上)。此外,利用水的浮力、吸力、透光性等特性,還可展出許多實用而有趣的小東西。例如運用叫明礬印成的浮水印、過水就膨脹、或會改變圖案的海綿。製作成木都並不昂貴,可是卻深受大家、尤其是孩子們的歡迎和善愛。
即使是更簡單的吹泡泡,或是洗個泡泡澡,都會令孩子們興奮不已。透過光線的變化,那一個個五彩繽紛、美麗輕盈的小泡泡,不正像一個個彩色的夢嗎?而且,那麼多的泡泡,幾乎不可能有兩個以上是相同的,也正能滿足孩子們喜歡變化、喜歡新意的特性。(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26-27)

June 29th, 2005

光熱煙灰影-火玩

,除了生活上和軍事上的用途,還可提供很多遊憩,尤其是節慶時的遊戲和娛樂,例如,放爆竹就是最有名的實例。從前,每逢節日或喜慶,都會用火燒竹子,使竹子發出「劈劈」的爆發聲,這就是「爆竹」一詞的由來。那時候大家都相信,把竹子燒爆了,能夠發揮趨吉避兇的功效。到了宋代,開始出現一種用卷紙包裹著火藥的東西,也叫做「爆竹」,只要點燃連接火藥的引線,火藥一爆炸,就會引起很大的聲響,甚至還有單響、雙響的區別。如果把很多小爆竹用藥線串在一起,像條鞭子似的,就叫做「鞭炮」了。有道是「爆竹一聲除舊歲」,每年除夕夜是「放爆竹」的最佳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放一串長長的鞭炮,為新的一年計個吉利。


如果在火藥裡加入金屬鹽,就會呈現出炫麗的色彩,這就是煙火的由來。「放煙火」最早始於宋代,當時是把各色煙火繫於高大的煙火架上,燃放以後,會出現許多多采多姿的景象,甚至還有人會運用煙火來演戲,令人讚嘆不已。
「放花燈」,也是我國傳統的娛樂活動。最初是始於漢水早年間,到了唐代已經發展為燈市。宋代的燈市最為繁盛,各式各樣的花燈更是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給。正月十五元宵節「放花燈」的習俗,一直沿續到現在。這也是整個農曆春節最後的高潮,過完了元宵節,大家才會覺得春節真正結末了。和燈有關的遊戲,除了「花燈」,還有「龍燈」、「河燈」、「水燈」、「荷葉燈」、「篙子燈」、「孔明燈」、「走馬燈」、「仙鶴燈」等等,種類繁多,各有各的趣味。

大致來說,利用火本身的「光」和「熱」必及人所產生的「煙」和「灰」,發展出了許多饒具特色的遊戲和娛樂。例如「燒蛇蛋」就是利用火藥燒過的灰,來表現形象上的趣味。「皮影戲」和「手影戲」,則是利用光來產生許多可愛的變化。「手影戲」,常常是以動物做為主要的表現主題。有一句話,「像不像,三分樣兒」,手影戲不要求一定要非常「形似」,只要能「神似」就很不錯了,所以在遊戲的過程中,免不了要運用一些聯想。這麼一來,反而訓練了兒童的思維和聯想力,不是很有意思嗎?(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24-25)

June 28th, 2005

拼板遊藝二

圖、文: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我國傳統的「奇分四喜」和「巧合三寸」,是屬於圖形拚板,可以算是一種形式的「解題拚板」。因為,它屬於一種形狀上的解題。唯有完全都排對了,表面才能顯示出特殊的圖樣,否則,就不具圖樣上的意義。「奇分四喜」有四片,都是一樣的「形」,面積剛好是原有單一組件的四倍大。「巧合三寸」則分為天、地、人三片,原本是一種不規則的組合,但如果巧妙合併,則可以變咸一個正方形。

另外還有一種「五方連」,也是同樣運用單一組件,設法找出特定圓形的圓形拚板。像這樣的拚板遊戲,孩子們在玩的時候,會學到「觀察」、「幾何形狀識別」、「歸類」、「配合」等概念。而強調單一答案的解題拚板,則往往要更高一層次的認知能力,如「解難題」、「抽象思考」等。在《九章算經》的古書中,甚至還用拚板方式,來證明「勾股定理」。可見,中國人很早以前就有「勾股定理」的概念了。

中國傳統的拚板玩具,大多數都是文人所發明。但任何一種拚板發明了以後,總要歷經不斷的修改,才會慢慢成為穩定的樣式,然後再廣泛的在民間流傳,而歷久不衰。像這一類的玩具,因為咸本低廉、趣味性強、叉須要動點腦筋,所以一般都被歸類為「益智玩具」。近代的排版玩具,甚至還跳出了平面的範疇,追求一種多層次的圖樣呈現,朝立體化發展,使得排版玩具更具變化。

頗受歡迎的立體拼圖,也是從早面的解題排板所發展出來的。只有在排列方式完全正確的情況下,每一個組件才能統統「服服貼貼」的排在框框裡,不然,就勢必會有一、兩個甚至更多的組件排不進去。這種益智玩具,老少咸宜,可以說是一種真正「寓教於樂」的理想玩具。
(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46)

我想知道更多

June 27th, 2005

六子聯芳

我國幾千年來發展了許多木結構接榫的技術。同時,由於許多零星木料便於取得;所以,我國的木質玩具起源很早,也頗具特色。「魯班鎖」這個古老的木質益智玩具,就是充分展現中國人智慧的代表性傑作。
魯班,是中國傳統木匠行業所敬拜的始祖。而「魯班鎖」正是早年木工師傅授徒時,讓徒弟練習榫頭製作之用的。一直到今天,有些鄉村的中式木匠,「魯班鎖」仍然代代相傳。

「魯班鎖」是一種三軸組合積木,有好幾種形式,以六根(2一2一2)一組的「六子聯芳」最為普遍。但是也有七根(2一2一3)、八根(2一2一4)、九根(2一3一4)、十二根(4一4一4),甚至多到二十七根(9一9一9)的組合形式。

為什麼叫做「六子聯芳」呢?清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刊行的《鵝幻彙編》中曾提到,把每一根組木都各取「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名字;而六根結合,就叫做「六子聯芳」。關於「六子聯芳」,民間還有一個很傳神的名字,叫做「六疙瘩」。因為,要將這六根組木,完全正確的組合在一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令人感到無比的困惑,就好像心頭一直有個疙瘩似的,很不舒暢,所以就叫做「六疙瘩」了。

有趣的是,「六子聯芳」組件榫頭的製作方法不只一種,而這些不同榫頭,不同組合方法的「六子聯芳」,組合後的造型卻只有一個相同的完成形狀。通常「六子聯芳」的最後一根,都是完整無缺不作榫,以便能直接插入結合,但其他的五根組件,就有非常豐富的變化。但到底有多少可用的組件?又到底能拼成多少種不同的「六子聯芳」?這個問題引起了許多國外數學家的好奇與重視,投身研究者更是不乏其人。例如,美國數學家卡特樂(Bill Cutler)就曾利用大型電腦做過詳細的分析,結果發現至少有二百六十九個不同的可用組件,利用這些組件則可排成近十二萬種不同拼法的「六子聯芳」!這個發現其是非常驚人,用「嘆為觀止」都不足以形容。

後來,西方設計師就根據「魯班鎖」的原理,設計出一系列的積木組合益智玩具面廣受歡迎。只是很多中國人反而不知道,這原來是緣自於我們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哩!(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