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Play游藝館

一個探討童玩、玩具、遊戲、游藝、教育的空間

July 24th, 2005

端午游藝

端午有許多游藝,如:划龍舟、射柳、擊球、鬥草、端午景等。

一、划龍舟:按『浙江通志』之記載:清明居民各棹彩舟於溪上競渡,宜田桑;又按『長沙府志』卷十四謂:端午…坊市造龍舟,競渡奪標。風俗認為可驅逐瘟疫。

二、射柳:『金史‧禮記』中記載:『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尋,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

三、擊球:『金史‧禮記』中記載,擊球時,『各乘其所常之馬,持鞠杖,仗長數尺,其端如偃月,分其眾為兩隊,共爭擊一球,先於球場南立雙桓,置板,下開一孔為門而加網為囊,能奪得鞠,直入網囊者為勝。球狀如小拳,以輕韌木枵其中而朱之。』

四、鬥草:又名鬥百草,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憨湘雲醉眠芍藥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有段鬥草的文字可供參考『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個人,都滿園中玩了一回,大家採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花草堆中鬥草。
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這個又說:「我有星星翠。」那個又說:「我有月月紅。」這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個又說:「我有《琵琶記》裏的枇杷果。」荳官便說:「我有姐妹花。」
眾人沒了,香菱便說:「我有夫妻蕙。」荳官說:「從沒聽見有個夫妻蕙。」香菱道:「一箭一花為蘭,一箭數花為蕙。凡蕙有兩枝,上下結花者為兄弟蕙,有並頭結花者為夫妻蕙。我這枝並頭的,怎麼不是﹖」

五、端午景:『清嘉錄‧五月端午』:蘇州『五日,俗稱端午。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五,號稱〝端午景〞』。清朝郎士寧並曾將〝端午景〞繪入作為宮廷內端午情景之主題。

六、特殊游藝:除此之外,各地亦有不同之特殊游藝活動,如北京有『游天壇』(帝京景物略卷二),上海有『鐘逵賽會』等。

July 23rd, 2005

鬥蟲-「鬥蟋蟀」

「鬥蟋蟀」的記載
—東吳即有鬥蟋蟀之戲。

—唐朝起,其風已在世上盛行不衰。天寶年間,每年陰曆七月,在長安一帶形成規模龐大的鬥蟋蟀之場。

 —南宋的官宦之家,為了買一隻能鬥的蟋蟀,竟花錢二三十萬,還煞有其事地把它養在象牙鏤刻的樓觀裡。南宋度宗,稱鬥蟋蟀為「軍國大事」,後稱其為「蟋蟀皇帝」。

—傳言活佛濟公也養了隻蟋蟀,善鬥,將之與五代名將王彥章相比,稱之為「王鐵桅」,後死,濟公傷心將它葬在西湖,卻出現一名青衣童子,自詡為之化身,特來感謝。

—明朝宣宗皇帝養蟋蟀首居一指,得「蟋蟀天子」雅號。

July 21st, 2005

自製七巧板

作者:張世宗、林士真
市面上有各種材質製造的七巧板,可是你知道嗎我們也可以自己製作七巧板,一點都不難喔!

而且在製作過程中,你會看到七巧板和數學的關係,也能了解為何簡單的幾何圖形組合方式不同就會千變萬化。

1. 準備一張厚的正方形西卡紙〈或是厚紙卡等較硬的材料〉;

2. 在西卡紙上畫出對角線,用美工刀沿著對角線切割為兩個大三角形;再將其中一個大三角形對切,可得到兩個直角三角形

3. 在另一個大三角形兩個等長的邊上找出中心點,連接兩個中心點則出現中三角形,用刀子切割;

4. 將剩下的梯形紙卡上對摺切開,則有兩片梯形紙卡,依圖形所示找出中心點畫出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及兩個小三角形,用美工刀切割好後,一套實用的七巧板完成了!〈可以隨自己喜好上色喔〉

July 20th, 2005

作者介紹:游藝達人_張世宗

作者介紹:玩具達人_張世宗 Edit Link

6 六月 2005 《學歷》
紐約普列特設計學院 建築碩士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 藝術碩士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 教育博士

《現職》
紐約ETI教育研究室(Edu-Teque International)負責人

張世宗教育設計研究室 負責人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 專任教授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玩具與遊戲設計研究所所長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造形設計學系系主任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兼任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 兼任教授

台灣玩具暨兒童用品研發中心 監察人

台灣玩具工會 董事

《經歷》
中原大學 專任副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兼任副教授

擊樂文教基金會 董事

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發展中心 執行顧問

新加坡實踐藝術學院 海外顧問

菲律賓菲華兒童文學學會 海外顧問

《主要研究方向》
游藝學 兒童博物館、幼兒園等教育性空間的規劃、設計以及相關遊戲性教育媒體軟件的開發。

July 17th, 2005

巧思巧做巧玩

             對孩子來說(尤其是幼兒),擁有一件玩具不應該是「目的」,而是達到許多學習目的一種「手段」,孩子們總是藉著玩具或遊戲,來和外界環境中的或物產生互動,然後從互動的過程中,獲得學習所需的具體經驗。所以,玩具的功能絕不只是為了哄哄小孩,或是填補時間空檔而已,玩具應該是另一種形態的教學媒體。

        優秀的玩具,除了安全、好玩等基本要求以外,還應提供幼兒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如何判斷學習經驗是否有意義呢?我們不妨用教育上的三大領域—認知、技能和情意等三方面來綜合評估。以三摺紙烏作品為例,日本傳統鶴的摺法要二十一個步驟,完成以後只能供觀賞之用。台灣民間的「振翅鶴」則只要十七個步驟,完成以後只要拉動它的尾部,而翅膀就會上下拍動了,可以當作幼兒玩具。然而它的摺紙困難度,一般幼兒仍然不能勝任。再以傳統中國摺紙「飛鷹」為例,只要七個步驟即可摺成,難度不算高,幼兒的能力足以勝任。在摺的過程中,孩子可練習摺紙的技法、手眼協調和小肌肉控制(屬於「技能」);也可清楚了解摺紙的各項步驟,知道「飛鷹」作品是如何做成的(屬於「認知」);同時,由於可以獨立完成,等於是孩子接受了挑戰,也克服了挑戰,將會得到莫大的戚就感,很可能還會鼓勵他們接受更難的挑戰(屬於「情意」)。如此一來,孩子不僅是玩中學 (Learning Though Play),也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了。

        要強調的是,在「孩子」與「玩具」之間,孩子應該是「主體」,玩具只是「客體」。唯有能激發孩子創造力和想像力、能提供廣大參與空間的玩具,才是優秀的玩具。而這與玩具是採用何種材質?是否昂貴?並沒有什麼必然的關聯。在這裡,我們就必須談到「廢物利用」的觀念。如果孩子能透過創造,利用廢物來自己製作玩具,無疑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事。問題是大人和孩子對所謂的「廢物」,定義也常有不同。大人眼中的「廢物」通常是:「沒有用途的東西。」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廢物」的定義,應該比較接近「還沒有找到用途的東西」。因為,基本上孩子是可以把任何東西都當成或作成玩具,而自得其樂的。其次,所謂「廢物利用」應該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這就不能不考慮到「時代性」的問題。例如,不用的線軸在過去雖然很普遍,今天畢竟已經不易取得,如果勉強找來製成玩具,並標榜為「廢物利用」,其實就沒有多大實質上的意義,倒不如多多運用現代生活處處可見的紙捲筒、紙杯、吸管、衛生筷子等,要來得順理成章得多了。(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