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紙來製作玩具的歷史也非常早。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剪紙之外,似乎也應特別介紹摺紙。英國學者李約瑟所著的《中國科技文明》一書,曾詳細考證中國很早以前就有摺紙術,甚至遠在日本出現摺紙術之前。而在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話中,就有對於摺紙藝術的描寫。所以,現在有不少人以為摺紙是日本人發明的,其實是一種謬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日本發揚光大了摺紙藝術。其實,文化的交流本來就是無遠弗屆的。例如,唐宋時期的「葉子戲」,在元代隨著蒙古騎兵的西進而傳入歐洲,然後與當地的風俗文化融合,慢慢形成了「撲克牌」。在二十世紀初葉。又傳回國內,變成一種家喻戶曉的遊戲。即使是在國內,「葉子戲」也同樣有多面貌的發展。例如,明代中葉,在南方的崑山一帶,有一種叫做「馬掉」的牌戲,牌上畫著許多著名的水溝人物,所以又俗稱「水滸牌」它成為一種極受歡迎的紙質玩具。後來,「水滸牌」由南往北,漸漸流行開來。在流行的過程中,又產生許多變化,發明出更多的玩法。同時,「水滸牌」又與骨牌、骰子等自然交流,到了清代中葉,就變成今天大家所熟知的麻將了。
回頭再談摺紙—摺紙除了本身就是一種新奇有趣、又有高潮的活動以外,當摺紙作品完成,還可引發另一個遊戲的開始,典型的例子,就是「噴田蛤仔」。這個遊戲,是幾個小玩伴先用紙張各自摺好一隻田蛤仔(也就是青蛙),然後把這些田蛤仔擺放在桌上,形成彼此對峙的局面。按著大家再輪流鼓起腮幫子,朝自已的田蛤仔猛吹一口大氣,使它朝玩伴的田蛤仔奮勇飛撲過去,看誰能將別人的田蛤仔撲得四腳朝天,或翻落桌下。類似這樣的摺紙遊戲,由於可以讓孩子充分參與,扮演「玩具製作者」的角色,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因為,教育.最應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與其讓孩子大量接觸精巧繁複的電動玩具,享受別人的「成就」倒不如鼓勵孩子主動積極的參與。此外,在「尫仔標」(二種邊緣有鋸齒形狀的圓形紙牌,上面印了彩色的戲曲人物)出現以前,許多農村的孩子也早就大玩用紙摺「豬槽撇仔」的遊戲了。這也是一種有趣的紙質玩具。大體說來,利用紙本身「質輕、便宜、容易取得、容易加工」等諸多特性,已經可以產生很多好玩有趣的玩具。例如:摺紙球、紙娃娃、紙燈籠和風箏(結合竹的材質)等。「摺紙花」和「翻花梯」,則是充分發揮紙的彈性的例子。如果將廢紙再生利用,又可以另創新局,例如製成紙黏土,或壓模做成面具。(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