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已的「寶貝箱」(或者說是「寶貝盒」),裡面裝了大堆大人眼中的破爛。很多大人總是很難理解,明明是斷了腿的機器人,或者是用過的舊電池,或者是縐巴巴的勞作等等。以大人的觀點,早就該統統扔進垃圾筒了,孩子卻還是像個寶貝似的,說什麼也不肯丟,然後藏在自已心愛的盒子裡,甚至還鄭重其事的說,那是他的寶藏。
像這一類的盒子,對孩子常具有莫大的意義。即使只是一個普通的餅乾盒,當孩子決定要把它拿來裝寶貝(或者應該說裝自已的夢想)時,它就不再是餅乾盒了,而立刻升格為責任重大的「寶貝盒」。孩子會把心愛的東西,放進自己的寶貝箱,這是「私有物」觀念的萌芽。其實家長大可順水推舟,趁這個時候教孩子如何收拾東西及分類的觀念,並且培養孩子們「自已的東西,自己整理」的習慣。
這種以儲存為主要功能的寶貝箱,可以是任何材質。如剛才所說,將不要的餅乾盒做為寶貝箱,就是一種廢物利用。不過,也有一些儲盒,當初在設計的時候,目的就很明確—就是要拿它來儲存東西。例如:「針線盒」、「蟈蟈葫蘆」等,都是這一類的產品。
由於「養蟈蟈」是一種頗為流行的民間遊戲,明清兩代有一些手工藝術家,應養蟈蟈者的需要,製作了一些極其精巧的容器,就叫做「蟈蟈葫蘆」。高級品往往是以泉牙或紫檀木鏤空為蓋,襄面裝上銅簧。當蟈蟈在裏頭鳴叫時,銅簧也隨著振動,發出一種非常優美動聽的二重奏。當然,也有一些比較大眾化的「蟈蟈葫蘆」,是採用曬乾的葫蘆及木雕,隨意鏤刻了花紋,再開一兩個氣孔;或者不必另外雕蓋子,只要將葫蘆挖下一塊,可輕易開、閤,葫蘆表面再塗上紫紅色,然後簡單雕些花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