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兒活,抽陀螺;

楊柳兒青,放空鐘;

楊柳兒死,踢毽子;

楊柳發芽兒,打拔兒。

這首原來流行於我國華北她區的民謠,具體說明了遊戲與季節的關聯。其中所提到的「陀螺」和「空鐘」(也稱為「空中」),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旋轉玩具。

在人類文明史中,陀螺是一個非常有歷史的玩具。任何東西,只要在「重心」的地方;插上一根棒子,再旋轉棒子來帶動整體的旋轉,那就是陀螺了。
放眼全世界,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這種會旋轉的奇妙的東西。雖然名稱、材質不盡相同,然而形體卻都非常類似。陀螺在我國宋代,叫做「千千」,大約在北宋末年已東傳日本。近代,東北人把陀螺叫做「沐猴兒」,因為當地的孩子們是在冬天的時候玩,當陀螺在厚厚的冰層上旋轉時,靈活得就像猴子一般,所以叫做「冰猴兒」。

陀螺的種類頗為豐富。最簡單的木陀螺,只要把一塊木頭削成圓柱體,再做成「上平下尖」的樣子就可以了。如果要複雜一點,除了造型上的設計,還可以有很多的變化。例如,在圓柱體側挖空,外面留一長條孔,使內部形成一個腔體,當陀螺旋轉時會發出「嗡嗡」的聲音,這種會叫的陀螺叫做而「空竹」。而「扯鈴」,也有人叫做「空中的地牛」。
「離心力陀螺」和「光學陀螺」也很特別。很多人喜歡把前者做成娃娃的造型,娃娃的下半身是陀螺的主體,特配上兩隻手(往往只是象徵性的兩根棒子)和頭部。陀螺旋轉的時候,因為離心力的關係,娃娃約兩隻手也會跟著快速旋轉,看起來就像一個原地轉圈圈的娃娃,非常可愛。
「光學陀螺」則在旋轉的時候,扁平的那一面常會造成錯覺的趣味。像這樣的陀螺,還可以多準備一些可交換的圖案,看看不同的錯覺效果。另外,還有一種「倒立陀螺」,轉到一半,陀螺會彷彿自動站起來形成逆轉。而大溪有名的巨大陀螺。也都是相當特殊的例子。

如果運用旋轉所產生的動力,又可以發展出許多有趣的表現形式。比方說,竹蜻蜓和直昇機,就和「旋轉」脫不了關係;回力棒,也是從「陀螺儀」的原理演化而來的。玩陀螺的時候,除了訓練手眼協調,也常會加上腿力的鍛鍊。(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