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Play游藝館

一個探討童玩、玩具、遊戲、游藝、教育的空間

September 29th, 2005

「昨日童年」游藝展- 跳寶DIY

【跳寶】
神奇!神奇!真神奇!
昔時台灣乞丐在過年時手持劈半之竹片滾道,讓「跳寶」來回翻滾;同時口唸吉句:「跳寶跳入來,添丁大發財。」吸引大家給錢。
在大陸也有以蠶繭做的“繭虎”,都是利用重心位移來做出出讓人驚奇的表演。
你想自己做這種神奇的玩具嗎?

準備材料:
紙型1、彈珠1、剪刀、膠水

怎麼做:
1.首先,將紙型畫出剪下,摺出摺線。
2.將前後紙型長端拉彎處理,於兩側之「貼合」面貼上小條雙面膠帶。
3.將紙型一端貼合於兩側面上,形成一個口袋,並置入一個彈珠。
4.將紙型另一長端以雙面膠帶貼合於口袋上方,即成。

怎麼玩:
1.將「跳寶」置於一硬紙底板上,
2.稍微傾斜紙底板,「跳寶」會產生什麼動作呢?

想想看:
1.想想看,為什麼「跳寶」會來回滾動呢?

Jumping Toys
In the category of “functional toys,” “Jumping toys” have mercury inside them to change the point of gravity of the toy and thereby create the impression of movement. In the past these toys were often used by beggars to attract the pedestrian.

September 29th, 2005

「昨日童年」游藝展-無電動力童玩

 Edit Link

29 九月 2005
今日的動力玩具以電玩類居多,小孩只要打開馬達開關,玩具自己就動起來。從子孩與玩具互動參與度來看,電池、馬達動力玩具參與空間其實很小,子孩就只是旁觀者。
而早期的玩具,需經由手控、或利用各種自然力或天然材料特性等,使玩具發揮其功能—像是要靠手腕旋轉才會發出聲音的搖叫發聲玩具,或是雙手輪流拉放才會上升的爬升玩具。
我們分別由手控、氣流、水流等自然力、材料彈力及發條動力…等,多種形式的「機構」和「功能」類別中,挑選出跨越傳統、鄉土、現代的玩具,來與今日充斥市面的電池、電子等玩具作對比。
Non-electrical Toys
In the past toys were manipulated manually, using a variety of natural forces or materials for the toy to perform its function.

Here we introduce a number of traditional “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toys, dependent on manual control, air, water, flexible materials or clockwork springs, providing a contrast to modern toys dependent on batteries and electronics.

手控動力
人一出世,不需要教導,就懂得使用手來幫助自己處理事情,在玩遊戲上也不例外。手的操縱是本能,也是一切操控之始。例如利用手拉,可以讓爬升人往上移動,讓木製玩偶張手、翹腳;手推,可使玩具向前滑行;手旋,使竹蜻蜓飛向空中;手壓,讓玩具造型改變或應聲而倒。

Manually Controlled
People know how to use their hands to complete certain tasks almost as soon as they are born and playing games is no exception. Manual control is instinctive and the beginning of all forms of control.

自然力
在戶外遊戲的孩童最能感受自然力量的幫助了。從遊戲中還有助於瞭解自然現象和科學原理。當孩童認識、瞭解自然力以後,視野、心境就越來越廣,玩具、遊戲的範圍也越不受限制了!
例如風力使風車轉動、風箏高掛在天空;火力推動了蒸汽船;流水自然可以放紙船、浮水印顯像。

Natural Momentum
Children playing outdoors are most able to appreciate the power of nature. In this way, playing games is also useful in helping them understand natural phenomena and scientific principles.

材料彈力
利用材料本身能貯存位能的特性,釋放出彈力或能量作功,產生可以推動玩具的動力,其中最常被利用的應是竹材和橡皮筋了。還有利用紙張折疊展開後的彈性推力,能推動玩具;另外將拉長或轉緊的橡皮筋使用在彈弓、線軸車…上,能拋射或快速的產生動力,是發條玩具的前身。

Reactive Materials
This involves using the potential nature of specific materials to produce reactive or kinetic responses to create the energy needed to propel a toy. The materials most often used are bamboo and rubber bands.

發條電力
鄉土時代的玩具幾乎都是手工製作,選擇的材質也多是天然的材質,如:廢紙、木頭、竹子…等。後來再演變至量產的鐵皮玩具時,「發條」已經加入玩具的動力來源。孩童只要轉緊發條,利用齒輪自行運作,玩具就會自己移動!
電子玩具出現以後,按下開關後,孩童的工作只剩下左右鍵之壓按,其他一切從簡。這麼一來,希望孩子動腦也動手的意義就全都去除了。

Clockwork springs to Electricity
Most toys in this period were operated manually and usually made from natural materials. These later evolved into mass-produced metal toys, at which point “clock\work spring” became one of the key sources of dynamism in toys.




T 鄉土創作遊藝

September 28th, 2005

「昨日童年」游藝展- 人戲2

文圖:張世宗教育研究室

【扮戲】Acting

玩者以「演員」身份參與角色模擬的玩法稱作「扮戲」。民國初年,台閩地區的女孩除了玩抓米袋、翻花繩等民間挑戰遊戲外,也愛玩「冬生娘仔」–以簡單素材作出小人偶,用鞋盒作成屋子,來玩辦家家酒遊戲。
男孩子則較熱愛動態的扮戲,頭戴四郎真平、哭笑鐵面的面具,手持龍鳳寶劍,就融入了漫畫中的世界。後來布袋戲流行,又喜愛配劍於背後或腰間,宛如大刀王五、雲州大儒俠史艷文一般地威風。

【演戲】Playing Director
玩者以「導演」身份主導演出情節的玩法稱作「演戲」,其中又以「偶戲」居多。「偶」是「偶戲」的主要道具,又可以分玩耍用的「玩偶」和觀賞用的「戲偶」。
自宋代即有小朋友玩懸絲偶的圖流傳至今,推倒桌几、加上布幕,就是現成的舞台,一旁還有負責伴奏的孩童。觀眾也就是一起同戲的朋友;也有孩童模擬傀儡,隨線牽動肢體鼓聲表演。

September 27th, 2005

玩具三部曲—炫耀

作者:陳炯龍

我還差一個1995就收集一套hallo kitty的磁鐵了,當大家一窩蜂的購買這樣的商品時,形成了這樣的族群與話題,在這個熱潮過後,這樣的商品已經減低了它的魅力,我開始去收集別人重複的磁鐵,現在,我只差一個就收集一套了,還記得之前大家拼命的收集與交換,莫名的虛榮與群眾暴力,讓這樣的行銷策略達到了巔峰。一般玩家在達到某個程度之後,便開始成為專家與達人的等級,這樣的層級已經到達不能回頭的地步了,當然也已經超出了想要的層次,再度進化成為炫耀等級,這個等級造就了許多收藏家,二轉之後,莫名的虛榮心悄悄作祟,你已經不會在乎是否中了咖啡的毒,進而開始注重咖啡的等級,雖然你仍然呈現中毒狀態。玩具的魅力並不遜於咖啡,合理化的需要,進化成第二階的想要,進而達到最高級的炫耀,不只在現代,在古早之前就已經開始有這種現象了,只是性質有些不同,古早版的是重於自製,特殊性與創意性,可以拿著自製的竹筷槍高興的一整天,現代板的是重於收藏,完整性與獨特性是重點,大肆的花錢購買限量的或是一整個系列的玩具,視覺的效果已經大於實質意義,一樣是炫耀,到底哪一個才能填補人心的空虛呢??

September 27th, 2005

「昨日童年」游藝展- 人戲1

【鬥戲】Games of Challenge
鬥戲是與友伴相互挑戰的遊戲,舉凡動物、草葉、果實…,只要看得到、抓得到的,幾乎全都可以拿來互鬥決勝負。
例如歷史久遠的「擊嚷」、「擲錢」…;「鬥草」在古代是大人們尋寶或對花草名之文娛活動;在鄉土童年則是孩童們比鬥草的韌性。又如「鬥蟋蟀」不管小孩、大人,甚至連皇帝都喜歡,至今仍流行。
【群戲】Group Games
只要有玩伴,就不會無聊。結伴同玩共遊群戲,永遠會有多樣的玩趣激發出來,也是孩童們最為樂之不疲的活動,包含:鬥戲、扮戲、演戲、觀戲…等。
「捉迷藏」流傳久遠;但亦不乏創新的群戲。如:有些遊戲進行時會結合歌謠,孩童們常邊打掌邊唸歌謠,有時歌謠是自創的。也有自創猜拳的新玩法;更將「鬼抓人」跟「老鷹捉小雞」結合成「紅綠燈」遊戲…。在遊戲中,孩子們常表現出令人驚嘆的無窮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