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圖一:嫦娥(吳友如畫寶)
資料整理:張世宗教育研究室
今天我們來談談中秋節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月餅。關於吃月餅的習俗由來有不同的說法,在「社會風俗三百題」中提到:「一說源於唐初:唐太宗李世明與群臣歡度中秋節時,興高采烈地手持吐蕃商人所獻的裝飾華美的圓餅,指著天上明月,高聲笑道『應將胡餅邀蟾蜍』,隨即把圓餅分給群臣共食,同慶歡樂。還有一種流傳較廣的說法是:元代末年,朝廷為了鞏固其統治,禁止民間用鐵製的武器,並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十家供養一個兵丁。這些兵丁往往胡作非為,百姓恨之入骨。有一年高郵人張士誠暗中串聯,利用中秋節互相餽贈麥餅的機會,在餅中夾一小字條,傳遞消息,約定八月十五日晚上同時起義。到中秋之夜,各戶人家都掰開麥餅看見紙條,紛紛奪取菜刀,舉行反抗元朝統治者的起義。自此以後,人們每到中秋節,就要吃月餅,以紀念這次鬥爭。」
月餅不僅以獨特的美味帶給人們飲食上的享受,而且以其豐富的吉祥文化內涵增添了節日的喜慶色彩,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愉悅。月餅所象徵的文化內涵主要有三點:
1. 月餅是團圓的象徵月餅取圓月的形狀,一直是中秋節象徵團圓歡聚不可缺的吉祥物。明朝田汝成《西湖遊覽志》:「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祭月是中秋節曾經盛行的習俗,祭月的對象為月神,月神也稱月姑、月宮姑娘。一些地方祭月神不設神像,直接對月祭拜,但大多數地方則要張貼「月光神」(又稱「月光紙」)作為祭拜的對象。用於祭拜的供物以月餅為主,還輔以瓜果,皆取圓形。
2. 月餅是豐年的象徵自遠古有農作物生產開始,人們在收穫之際就要舉行與春季播種時節的「春祁」活動相互應的「秋報」活動,以感謝土地神賜給農作物豐收,並祁望保佑明年風調雨順、五榖豐收。秋報活動是形成中秋節文化的因素之一,很多地方的中秋節還傳承著秋時酬謝土地神的儀式,中秋節吃月餅習俗也融入了秋中,月餅成了豐年的象徵。
3. 月餅是生殖的象徵從前在中秋節以月餅拜月,還有祁子的意義。在人們的觀念中,月亮、月餅是生殖之物,能使婦女受孕,所以,在中秋節,又有婦女照月得子的習俗。習俗為:久婚不孕的婦女,為了求子,可於八月十五日的夜晚月到中天之際,獨坐於庭院中,靜沐月光,不久定能得子。靜坐沐浴月光以求子的習俗在有些地方則演變為在月光下走動,以照月得子,稱為「走月亮」。
圖二:願花常好(吳友如畫寶)
參考書目:社會風俗三百題/胡申生主編。台北市:建宏,1994,頁215。吉祥民俗/向柏松 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中華民俗風俗情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