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Play游藝館

一個探討童玩、玩具、遊戲、游藝、教育的空間

February 28th, 2006

北京春節(一)

張世宗教育研究室

今年春節我們拜訪北京,看到各種民俗活動,有拉洋片、吹糖人、變戲法、彩繪泥塑、扯鈴等,融入其中感受春節獨特的氣氛,也在這些活動中看到文化的軌跡及生命的脈動,深深覺得我們要重視、珍惜傳統文化,否則它們消失的速度是很快的!

廟會

「廟會」原來是宗教儀式後的娛樂活動,漸漸的轉形成為春節的新民俗。在北京春節期間逛廟會是最能感受節慶歡樂氣氛的方式之一,其中「場甸」及「地壇」兩個廟會最盛大,各式各樣的民俗表演、玩具藝品、吃食、及遊樂,如果不是天氣太冷,逛上一整天也沒問題。

地壇廟會:用各種紙球、春聯裝飾,使地壇看起來富有年味。

踩高蹺等民俗技藝表演或比賽,是廟會活動重頭戲之一。踩高蹺短片

風車

風車是最受歡迎的玩具,幾乎每個小孩人手一隻。這種風車是組合式的,可以買最小的單元,也可以將多個單元組合成大型的風車組;有的風車設計帶有一面小鼓,當風車迎風轉動時,會帶動一根棒子敲打小鼓,而發出嘎拉-嘎拉的聲響。不同於現代電動發聲玩具的刺耳,竹子發出的聲響令人感受大自然的節奏。

February 27th, 2006

台灣的游藝文化<雪花片>玩具

作者: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當易於量產的塑膠材質開始普及後,廠商就以之開發成多種單元組合型建構積木,讓孩子們用來作建構造形遊戲,這些都可以視作為過去「豆工」、木質積木等的延伸。正因為它們都是「創作型」的玩物素材,具有重複組合性、以及開放性的發展空間,因而比起其它「觀賞型」或「操作型」玩具,在教育功能與耐玩性都有很大的優勢。這些單元組合積木有很多形式:點狀、條狀、片狀、塊狀…等,而「雪花片」可以說是片形塑膠單元組合玩物的代表。

基本上一套玩具內有多種組件,組件上有公母組合、插孔、或凸凹點等相接的方式,讓小孩可以利用組件組合成各式各樣平面、立體的建構物,而不會散開。這些單元組合積木的組件大部分都是按照「模組」單元比例設計的,因此能作開放性的變化,鼓舞小孩組合出飛機、車子、機器人、房子等造型。再加上豐富的色彩,可以滿足小孩創作的熱情;完成後更易於讓兒童產生成就感。而如果小孩想要嘗試別種設計,只要將組件拆開,再重新設計組合又可以有新的作品出現了。所以說:易親近、零耗材、多功能、高成就;再加上「開放性」的發展,可以說是這類創作型玩具無法被取代的優勢。

null null

February 24th, 2006

台灣的游藝文化<膠泡氣球>玩具

作者: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吹泡泡是每一個人幾乎都會有的童年經驗吧!加點洗潔精在水裏面,以管吹之,看著吹出的水泡愈來愈大,表面上的五顏六色七彩也都變化萬千,除了視覺上的驚豔之外,更提供了孩童們一種無窮的想像空間。等到泡泡吹到最大並離開管口飛去,又會吸引孩童們群起以手拍之,則又是一番同伴之間的體能與群戲之樂。可惜的是,因為先天物理特性的限制,這種水泡泡其留存的時間非常短暫。

於是廠商們就動腦筋以特殊的化學材質做成可以吹出薄壁的“化學泡泡”–「膠泡氣球」,讓泡泡不至於輕易爆裂,還可以以手指去操弄擺佈呢。小小的錫管裡裝有香蕉水香味的膠狀物,黏一小球在小吸管口,再慢慢吹氣,一邊塑出自己想要的造型,孩子喜歡和三五好友比賽誰吹的最快最大,若吹氣太急或太貪心吹太大可是會欲速則不達的喔!氣球完成後可以玩拋接、輕拍的遊戲,不小心弄破了也沒關係,趕緊用手將漏氣的地方捏緊補好,雖然氣球變的小一點,不過依然可以繼續玩。直到氣球“漏氣”到不能修補,還可以將之壓成平至時書頁中,將五顏六色七彩的驚豔和歡笑的回憶都收藏起來!

February 23rd, 2006

台灣的游藝文化-<萬花筒> 光學玩具

作者: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萬花筒是一種利用光的無窮反射原理製成的光學玩具,用單眼透過洞孔觀看藉著三面鏡片圍著的光線反射空間,可以欣賞千變萬化美麗的圖案造型

在1960年代,有一種手工量產的「彩虹鏡」光學玩具。商人將三片長方形玻璃片以瀝青膠合成三角柱形,中間充以水後做成「彩虹鏡」(其實是“三角水柱濾光鏡”),兒童們以之置於眼前,透過濾光鏡就會看到所見的形象會有七彩的效果。瀝青膠合的水柱濾光鏡壽命不長,當膠合處破壞漏水之後,兒童們就會將剩下的三片長方形玻璃片以紙包成三角柱形,底端開口用透光蠟紙包住,內置紙片、豆、米粒等小物,就光線觀之,就是自製的萬花筒了。

  也有廠商直接將三片鏡片以紙包合或放入圓紙筒內,前端裝置玻璃片,內有塑膠片或亮片等小觀察物,對著亮光處觀之,就可以看到萬花筒內無窮反射之對稱圖案。緩轉統身,又會發現圖案排列會隨之作無窮的變換,每轉動一圈都是難以預料的驚喜;抽象對稱圖形帶來了驚艷之感;也帶來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February 22nd, 2006

台灣的游藝文化-<翁仔標>牌型玩具

作者: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台灣在由農業轉型為輕工業和民生工業後,逐漸出現工廠印刷、量產的玩具,其中最盛行的一種就是「翁仔標」,它可以說是接續傳統口香糖、香菸畫片的遺風;開當代流行集換式排類遊戲之先河。早期台灣常見的紙牌游藝有兩種:一種是專供收集用的–如口香糖、香菸畫片…等;另一種是專供鬥牌用的–如傳統翁仔標,其基本樣式是一張周圍帶有鋸齒的圓形紙牌,後來發展出長方形、甚至飛機造形…等多種可收藏、又好玩的牌型玩具

廠商設計翁仔標時,常將兒童生活上感興趣的話題性插畫,如漫畫人物圖片或明星照片等印在翁仔標上,孩童們收集各式圖樣、彼此互相鬥牌或交換收藏,這些不僅是同儕間的熱門討論話題,也成為主要人際互動模式之一。所以由翁仔標上的圖案,我們就可以知道當時兒童生活中的流行文化。

翁仔標玩法豐富多變,作為鬥牌時,最常見的玩法是:每個人將自己手中擁有的尪仔標拿出若干張,堆疊成塔,輪流拿一張翁仔標用力擲向翁仔標塔,打擊紙牌使之翻轉,被掀翻的翁仔標就歸擲標者擁有,稱為:「搧翁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