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我國傳統的「奇分四喜」和「巧合三寸」,是屬於圖形拚板,可以算是一種形式的「解題拚板」。因為,它屬於一種形狀上的解題。唯有完全都排對了,表面才能顯示出特殊的圖樣,否則,就不具圖樣上的意義。「奇分四喜」有四片,都是一樣的「形」,面積剛好是原有單一組件的四倍大。「巧合三寸」則分為天、地、人三片,原本是一種不規則的組合,但如果巧妙合併,則可以變咸一個正方形。

另外還有一種「五方連」,也是同樣運用單一組件,設法找出特定圓形的圓形拚板。像這樣的拚板遊戲,孩子們在玩的時候,會學到「觀察」、「幾何形狀識別」、「歸類」、「配合」等概念。而強調單一答案的解題拚板,則往往要更高一層次的認知能力,如「解難題」、「抽象思考」等。在《九章算經》的古書中,甚至還用拚板方式,來證明「勾股定理」。可見,中國人很早以前就有「勾股定理」的概念了。

中國傳統的拚板玩具,大多數都是文人所發明。但任何一種拚板發明了以後,總要歷經不斷的修改,才會慢慢成為穩定的樣式,然後再廣泛的在民間流傳,而歷久不衰。像這一類的玩具,因為咸本低廉、趣味性強、叉須要動點腦筋,所以一般都被歸類為「益智玩具」。近代的排版玩具,甚至還跳出了平面的範疇,追求一種多層次的圖樣呈現,朝立體化發展,使得排版玩具更具變化。

頗受歡迎的立體拼圖,也是從早面的解題排板所發展出來的。只有在排列方式完全正確的情況下,每一個組件才能統統「服服貼貼」的排在框框裡,不然,就勢必會有一、兩個甚至更多的組件排不進去。這種益智玩具,老少咸宜,可以說是一種真正「寓教於樂」的理想玩具。
(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46)

我想知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