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活上和軍事上的用途,還可提供很多遊憩,尤其是節慶時的遊戲和娛樂,例如,放爆竹就是最有名的實例。從前,每逢節日或喜慶,都會用火燒竹子,使竹子發出「劈劈」的爆發聲,這就是「爆竹」一詞的由來。那時候大家都相信,把竹子燒爆了,能夠發揮趨吉避兇的功效。到了宋代,開始出現一種用卷紙包裹著火藥的東西,也叫做「爆竹」,只要點燃連接火藥的引線,火藥一爆炸,就會引起很大的聲響,甚至還有單響、雙響的區別。如果把很多小爆竹用藥線串在一起,像條鞭子似的,就叫做「鞭炮」了。有道是「爆竹一聲除舊歲」,每年除夕夜是「放爆竹」的最佳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放一串長長的鞭炮,為新的一年計個吉利。


如果在火藥裡加入金屬鹽,就會呈現出炫麗的色彩,這就是煙火的由來。「放煙火」最早始於宋代,當時是把各色煙火繫於高大的煙火架上,燃放以後,會出現許多多采多姿的景象,甚至還有人會運用煙火來演戲,令人讚嘆不已。
「放花燈」,也是我國傳統的娛樂活動。最初是始於漢水早年間,到了唐代已經發展為燈市。宋代的燈市最為繁盛,各式各樣的花燈更是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給。正月十五元宵節「放花燈」的習俗,一直沿續到現在。這也是整個農曆春節最後的高潮,過完了元宵節,大家才會覺得春節真正結末了。和燈有關的遊戲,除了「花燈」,還有「龍燈」、「河燈」、「水燈」、「荷葉燈」、「篙子燈」、「孔明燈」、「走馬燈」、「仙鶴燈」等等,種類繁多,各有各的趣味。

大致來說,利用火本身的「光」和「熱」必及人所產生的「煙」和「灰」,發展出了許多饒具特色的遊戲和娛樂。例如「燒蛇蛋」就是利用火藥燒過的灰,來表現形象上的趣味。「皮影戲」和「手影戲」,則是利用光來產生許多可愛的變化。「手影戲」,常常是以動物做為主要的表現主題。有一句話,「像不像,三分樣兒」,手影戲不要求一定要非常「形似」,只要能「神似」就很不錯了,所以在遊戲的過程中,免不了要運用一些聯想。這麼一來,反而訓練了兒童的思維和聯想力,不是很有意思嗎?(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