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想像力是無窮盡的。尤其是過去農村的孩子,沒有現在這麼多五光十色、設計精巧的玩具。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常會激發他們遊戲的靈感,也很順理成章的一一成為遊戲中不可或缺的道具。比方說,榕樹的氣根,可以在扮家家酒時當成炒麵。「蝶仔花」花瓣下的兩個萼片,含在嘴唇中間,能吹出悅耳的「嗶嗶」聲。鳳凰木的豆莢,無論大小、形狀,都是一把再理想不過的寶刀,手握一個鳳凰木豆莢,每個孩子都是威風凜凜的大刀王五。
花生採收季節,大人採收過以後,孩子們就拿著畚箕和竹籃跑出來「卻(撿)土豆屑」;然後把花生一堆堆的堆在地上,大家輪流站在劃定的距離,用連莢土豆朝花生堆投擲,誰投中了,那堆花生就歸他所有。甚至,颱風過後,孩子們也會相約到竹林中找尋被風吹析的「長枝仔竹」,然後一路搖晃,聽那「磕!磕!」的聲響為榮。總之,利用大自然中豐富的植物,孩子們往往可創造出豐富的遊戲天地。 「鬥草」,則更是一種文雅的民問遊戲。所謂「鬥草」,簡單來說,就是以花草做為比賽對象的遊戲,一般在春季比較流行,因為春暖花開,百草萌生,可以找到比較多的植物種類。這個遊戲起源相當早,在梁朝宗懍所寫的《荊楚歲時記》中,就已經記截了當地民眾在過端午節時,有一種「鬥百草」的習俗。《紅樓夢》第二十二回,有一段香菱和荳官玩鬥草的生動描寫。比方說,以君子竹對羅漢松,星星翠對美人蕉,可以比草的多寡、韌性或罕見與否等等。從這些遊戲當中,可以引發大家對身邊植物的認識和了解。從這個觀點來看,這些遊戲其實很適合現代的孩子們來嘗試。除了鬥草,利用草的韌性,還可發展出草編,例如大家所熟悉的草編蚱蜢。也可以製成稻草人,再操作稻草人來做體操,也很有趣。「通草」,則一度是非常普遍的勞作材料。它具有質輕、切割方便、乾淨等特性,只可惜現在卻幾乎已經被實際上比較不理想的「保力龍」所取代了。(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