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士真
![]() |
From 親子天下 |
天下雜誌8月創刊號的「親子天下」,封面標題是「玩出大能力」,小標題則是「越來越多研究證明,玩,才是開啟主動學習與創造力的關鍵。玩得好,才學的好,你的孩子會玩嗎?你們玩對了嗎?」看到這樣有關「玩」的主題,心裡當然很高興,有媒體大聲說出「玩的重要」。
多年來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強調幼兒學習透過「玩中學」、「做中學」、「錯中學」,是符合幼兒的身心靈發展,順應幼兒天生愛玩、好奇的天性,如果能配合幼兒的興趣引導,則學習自然「水到渠成」。現在我再加上幼兒需要在「尊重中」、「被肯定中」、「中庸的關愛中」學習,我沒有特別強調「學習效果」是因為:不管時代如何改變、科技如何進步,孩子的需求、孩子學習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成人的社會是功利的,如果有專家倡導「右腦開發」可以增進孩子的學習,家長覺得可以提高考試能力就會送孩子去補習,又或是「多元智能」理論被家長解讀成孩子要學多種才藝,各式各樣的補習班藉以巧立名目,實施集體教學,忽略了「個別差異」,原本善意的理念,經過商業的包裝,孩子又成為受害者,當初「多元智能」理論提出,幾乎每家補習班都強調實施多元智能教學,問題是多元智能是用教的嗎?現在世界各國又重新重視「玩」的功能,我想「教小孩如何玩」的補習班很快就會流行。
大多數成人做事情是以「利益」為考量,這原本是人之常情,但教育如果這樣做,會有很多危險,因為教育的後果要很長一段時間才看得到,看看我們的政治人物,多數都是擁有高學歷人才,只是高學歷不等於高品格,會賺錢不代表自我實現。事實是那麼清楚,大多數家長卻仍是走在有問題的路上(甚至是教育改革最大的障礙!),為什麼?是不是家長們就是考試教育下成長的,習慣於背答案,思考能力早就放棄了,因此,看不到也想不到這些問題???
玩,原是小孩的本領,但現代的小孩卻不會玩!「壓力大」、「人際關係疏離」、「憂鬱症」等則是現代的成人的危機。這之間有沒有關連?台灣也即將進入「老人社會」,不會玩的成人變成老人有沒有問題?
註:天下雜誌「親子天下-玩出大能力」內有訪談張世宗老師的內容,另封面上另一個重要標題「博物館親子遊」,指出博物館教育的功能,這與張世宗老師多年來倡導「非正式學習」的兒童博物館理念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