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木,也就是組合積木。只要把平面的拼板、排板等概念立體化,就是「組木」了。「組木」的種類有很多種,有做成飛機、輪船、高塔等造形的傳統「象形組木」。近代日本和法國製成了「幾何造形組木」,而德國所生產的「組合積木」,以及美國傳統工藝的「立體分割組木」,更是智慧與工藝的精采結合。

「組木」玩具有一個特點,就是──拆開容易,組合難。如果和平面的拼板、排板等玩具比較,立體的「組木」顯然困難度較高,容易令人產生挫折感。基於「玩不要有挫折感」的觀念,在教育意義上來說,「組木」似乎極易被歸類為一種負面的玩具。但是不管怎麼說,「組木」玩具蘊涵了令人讚嘆的巧思,一旦破解以後,又能得到極高的成就感。因此,還是有其不容忽視的魅力,深深吸引著大家勇敢接受挑戰。
事實上,它的確也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益智玩具。那麼,應該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挫折感呢?很簡單,剛入門的人最好不要奢望一步登天,一開始就希望征服那些高難度的組木玩具。不妨先從最基礎的種類開始,然後再循序漸進,越玩越高深。三件一組的「三星歸位」,就是一種最簡單的「組木」玩具。但是,即使說它是「最簡單的」,仍然要花一點巧心才能分解或組合,也是不容小看的。

學會「三星歸位」以後,就可以算進入了「組木」玩具的殿堂,一定會不由自主的希望繼續鑽研。

此外,關於「組木」玩具的材質,也頗值得一提。「組木」玩具並不全然僅僅只採用木頭。例如在清朝時,許多外銷西歐的益智巧玩,就是以價值感和珍貴度較高的象牙做為材料,以便能賣得較高的價錢。但是國內一般人買不起象牙製品,就很自然的改以竹或木做為主要製材,功能則毫不稍減,反而更有一種古拙樸實之感。又如近代廣受歡迎的德製「組合積木」,則是採質輕而價廉的塑膠材質。不管採用哪一種材質,「組木」玩具都是以高超的設計巧思取勝,而深深打動世人的心。我國的吳寬瀛先生(任職於高雄高工),就是對組木的設計和製造樂此不疲,他的作品已經漸離玩具而趨向藝術作品的範疇了。(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