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幾年前為了研究傳統的玩具,張世宗老師專程到北京收集玩具與資料,他曾拜訪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與教育家金波先生,金波先生很熱衷地分享他對傳統玩具的見解,張老師特別請金波先生幫他收集一傳統玩具「咘咘噔」,而因為張老師提到「咘咘噔」,勾起金波先生對咘咘噔的回憶與情感,金波先生因而寫了一篇「尋找咘咘噔」,很幸運地刊載後有讀者將家裡原有的咘咘噔送給金波先生,金波先生正等著張老師再去北京拿呢!這已是好多年的事了,最令人感動的是金波先生如此信守承諾。
尋找咘咘噔
金波前些日子一位海外朋友張先生來訪,他正在收藏民間玩具,打算辦一個展覽,出一本書。他讓我幫助搜集一種叫「咘咘噔」的玩具。
說到咘咘噔,現在若問起三十歲左右的人,恐怕有相當多的人不知道這種玩具什麼樣兒。
記得兒時,每年春節在北京的琉璃廠都能買到咘咘噔。
咘咘噔,可算得上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兒童玩具了。據《燕京歲時記》(清‧富察敦崇著)記載:“咘咘噔者,形如葫蘆而長柄,大小不一,皆琉璃廠所制。兒童呼吸之,足以導引清氣。”另有記載:“咘咘噔即鼓璫,亦名響葫蘆,又名倒液氣,小者三四寸,大者徑尺,其色紫者居多。小兒口銜,噓吸成聲。”
上面的這兩段文字,可說是把咘咘噔的外形、質地、玩法以及功能講得很清楚。不過,以我童年吹咘咘噔的體會,實在有些緊張。因為這種玻璃壺蘆,十分易碎。尤其是底薄如紙,所以才能在噓吸之中,使其震動,發出〝咘咘噔〞的聲響。
說道〝導引清氣〞的作用,兒時並沒有那種體驗。每次買回一個咘咘噔,母親總是千叮嚀萬囑咐:吹吸都不能太用力。破碎了,碎玻璃渣子就會傷了手或嗓子眼兒。後來,母親救用薄紗布先包住喇叭嘴兒,才讓我們玩兒。
也許就因為這些原因,近三十多年,在北京已見不到咘咘噔了。
沒想到這次張先生作為兒童玩具收藏家,又來尋找咘咘噔。他使我想起兩年前的春節,一次我在住家附近的道邊上,見有一位農村打扮的婦女正在叫賣咘咘噔。當時,我見了雖有一種故人重逢的感覺,但是,我也在想,現在誰還給孩子買這種玩具呢!
果然,她的生意並不興隆。不久,她就拿起包裹走了。
現在海外的朋友張先生專程來北京收集咘咘噔,遍訪商店小攤,都不能購得,這使我想起那次與咘咘噔失之交臂,真讓我後悔不迭。Z先生反而開導我:〝你那時候並不知道我需要這種玩具呀,以後碰到了,多買兩個吧!〞
從此,我在北京,或出差去外地,總要留意會不會有賣咘咘噔的。見了朋友,也常拜託他們幫忙。年長的朋友聽了,覺得很奇怪,怎麼現在還玩兒這種玩具;年輕的朋友聽了,就覺得很新鮮了,因為他們連咘咘噔的名字也沒聽說過。
儘管兩年來我一直沒買到咘咘噔,但對童年的這種玩具又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回憶起兒時吹咘咘噔的情景,雖然家長常常告誡這種玩具的危險性,但我從未見過有哪個小夥伴因為吹破了咘咘噔而受到傷害。它讓我們學會了準確地掌握了噓吹的力量,顯示了一種遊戲的技巧。
說起玩咘咘噔的技巧,我倒有些遺憾。記得那時候成年人也很喜歡玩咘咘噔,但他們不用口,而是用手。他們手心相握,手心間留出空隙,把咘咘噔的喇叭口夾在兩手之間,利用兩手手心的一張一縮,就把氣體吹了進去,使它發出〝咘、咘、噔〞的聲響。這需要很高的技巧。
那時候,我們年紀小,手長也小,即使把喇叭口夾在手心裏,也鼓不出那麼多氣讓它向。心想,等我們長大了,也要學會這種玩法。
還沒等我們學會這技巧,咘咘噔就不見了。
我的這位海外朋友終於空手而回。臨走時,他又囑咐我,別忘了他拜託我的事。
三個年頭過去了,還是沒買到咘咘噔。
去年年底,張先生又來大陸,告訴我他的民間玩具收藏展覽已舉行過,還贈我他的科研專著《玩‧遊‧戲》。
我匆匆翻閱了一遍書中的彩色圖片,在眾多的玩具中,仍沒找到咘咘噔。
我既不是民間玩具收藏家,也不是玩具研究家,但我從張先生收集玩具,研究玩具的執著精神中得到許多啟發。我們的童年有許多值的回味的內容,哪怕是一件小小的玩具,它都曾經帶給我們許多故事,培養過我們的興趣愛好,甚至教會了我們最初的勞動技能。
我經常翻閱張先生的這本《玩‧遊‧戲》,欣賞著一幅幅已經淡忘了的玩具的彩圖,重溫著童年遊戲的情景,像泥泥狗、小搖梆、抖空竹、草編蟲、轉燕兒、九連環、鐵絲扭魔環……在我的記憶中又一一復活了。
我又得到許多新發現。源于童年,又超越童年的玩具。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享受。
誰說只有孩子需要玩具呢,玩具可以和我們一起長大。
What’s up everyone, it’s my first pay a quick visit at this website, and paragraph is
really fruitful in support of me, keep up posting such articles.
Here is my web-site: Criminal Case Che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