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今年春節張世宗老師再度造訪北京,專程去探望老朋友金波先生,金波先生告訴張老師他為《尋找咘咘噔》一文又寫一篇散文《我找到了咘咘噔》,我們徵得金波先生的同意在游藝館轉載。

這是一個小小平凡的故事,從張老師一心想尋找“咘咘噔”,勾起金波先生懷舊情感,他有感而發寫了《尋找咘咘噔》一文,不料想透過一個小讀者找到了咘咘噔,也讓他有機會將這特殊的玩意兒介紹給年輕的朋友,在這過程中,人的情感串起的故事是動人的,是忙碌社會中沒時間去品嚐的滋味。(原本張老師想帶回咘咘噔,卻因找到其他的玩意兒太多怕擠壞了咘咘噔,只能等待下回了。)
每一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玩意兒,就如金波先生所言很多玩具已不適合現代的孩子玩耍,我們想做的也不是「復古」,或是流行「懷舊」物品就炒作一些阿公阿嬤時代的玩具,而是去找到玩具中蘊藏的智慧,來培養孩子們的智慧。現在的孩子玩具很多,但是未必都是適合他們發展的好玩具,而且很多玩具遊戲對孩子的影響力要多年後才看的出來,只是似乎以前的孩子越玩腦袋越靈活、越玩興趣越寬廣、越玩手越巧,但是現在孩子玩的越來越窄化(電動玩具掛帥),更有「上癮」、「沈迷」的問題,並出現「排他」的行為,除了電動類玩具會不斷想去玩,其他的玩具或活動都用「無聊」兩個字帶過,這個現象已很普遍,只是大家尚未瞭解這樣的情況會有何種影響,而這一代成長的年輕人在為人父母後,在為其下一代選購玩具時又怎看的出來華容道、七巧板、積木、黏土等玩具和模擬實境超炫的電動玩具的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