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力學原理所設計的玩具,總是充滿了驚奇;而「力學」玩具最可貴的價值,也在這裡。當大家在驚奇過後,興起「咦,怎麼會這樣?」的念頭,進而對物理產生興趣,而願意去探索。那麼,玩具的教育功能就達到了。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有一種可看可玩的小東西,叫做「跳寶」。它的外觀雖然是普通的元寶,好像沒什麼稀奇,可是一放在桌上樂趣就立刻出現了,元寶居然會自已在桌上滾來滾去,好像是活的一樣。過去,許多人喜歡在過年的時候玩「跳寶」,邊玩會邊唸:「跳寶滾進來,讓你添丁大發財。」非常熱鬧。另外二種叫做「滾地虎」的,也是同樣的情況。只見那個外觀做成小老虎的橢圓形物品,會自動在桌上滾過來滾過去,真是可愛極了。

「跳寶」和「滾地虎」,為什麼自己會動呢?說穿了很簡單,其實不過只是利用物理學上的「重心位移」的基本原理罷了。利用這個原理,我們只要拿二小張圖畫紙和一顆彈珠,就可以自己做好玩有趣的玩具了。做法是這樣的,先把圖畫紙做咸二個蠶繭的模樣(從前也有人是用真的蠶繭),然後把彈珠也放在裡面,因為彈珠本身會滾來滾去,自然就帶動了蠶繭的移動。還有一種「逆轉棒」也很有趣。就外觀看來,「逆轉棒」莫是平凡無奇,僅僅只是山個短短的「棒子」而已。但是因為棒子本身是一個不對稱的料商,造成重心不平衡,所以不管怎麼樣,它轉了一會兒,就自動停下來,然後就朝反方向轉動。好像它是一個有生命、意志的,能自已決定朝哪裡轉一樣。像這樣的玩具,我們不妨稱之為「偏心」的玩具。意思是,本來應該在中央的「重心」,現在卻「偏離」了。而「偏心」的玩具,一般又有兩大類設計—一種是重心雖偏離,但穩定不動(如「不倒翁」);另一種是重心一直動個不停,或者也可以說是「移心」(如「跳寶」、「仙人立掌」)。而「猴子走鋼索」則是在強調「不穩定平衡」的趣味;看那走銅索的猴子好像搖搖晃晃,隨時都可能跌下來,其實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跌下來的。利用風力的風箏,也可歸類為「力學」玩具。風箏的前身是「木鳶」、「紙鳶」、「紙鶴」等,不僅用於遊樂,也用於兵家。到了唐代,才在原來的紙鳶上加些花樣,把一些竹質的小笛或小哨放在上面,風一吹,就發出悅耳的聲音,因此才把紙鳶改名為風箏。(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