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每當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到來時,新聞都會俱細彌遺地報導年度的「主燈」造型、象徵寓意,可見元宵節賞花燈在今日的台灣,即使當各大都市夜生活發達的情況下仍是國人的重要遊樂活動。何況在沒有電燈,無夜景可賞,無夜店可流連,甚至平時有宵禁的古代皇城,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而言,元宵節賞花燈更是一大盛事。
「金吾不禁夜」形容唐朝時因為元宵節的來臨,而打破長安城—這個當時候的國際大城—晚上禁止人民越坊出遊活動的規定。當時的元宵花燈無論是從規模、造型、精巧度和今日比起來不遑多讓,甚而超越今日。如唐玄宗時,曾有高達20丈、錦繡鋪成、金玉裝飾大燈,上頭裝有彩燈五萬盞,點起後的亮度百里內都可見到,而一般民眾手持的花燈更是種類繁多。
如今我們印象中的花燈都是如圖中小販手持的小小造形燈籠,若要看到中大型的花點只好上廟裡或各地政府特別舉辦的花燈展場觀賞,但從古畫中可看到,以前人家的花燈花樣可多著呢!除了一般手提外,還有舉的、推的、拉的,花燈本身的機動性不輸給今日的電動花燈!
清朝的太平昇樂圖中更可看到很多有意思的花燈,許多甚至裝有機關,這些身穿錦衣、戴著金環金鍊的有錢人家小孩所玩的花燈極具巧思,如圖中小孩拉的兔子與小鹿燈籠與右下角的狗燈籠都架在輪子上,綁上棉線輕輕一拉,小動物燈籠就跟著人跑了!其中鹿和狗的脖子和身體是分開的,可見鹿頭和狗頭在拉動花燈時就會跟著擺動。至於戴藍頭巾的小孩手裡抓的鳥也是燈籠,仔細看,鳥尾巴並沒有和身體一體成形,應該也做成活動式的以增加趣味性。
上圖(圖4)中的小孩手舉著靈芝燈,另一個則推著仙鶴燈;顯然,這只頭可活動、可推著走的仙鶴燈也是暗藏玄機,否則人怎能推著它走?
下圖(圖6)小孩左手著鯉魚燈,右手拉的大象背上背著放在蓮花座上的瓶子,瓶子裡插上如意、方天畫戟,象徵「太平有相(象)」「平(瓶)安如意」。另外,右下角的背對著觀者的小孩嘴裡正吹著「噗噗燈」 ,右邊的小孩擊打著蟠桃造形樂器,下方串上許多的銅環,還可當手搖鈴。
下圖(圖7)中仕女手中提著魁星燈、奔跑的孩子扛著八卦燈、地上被踩壞的山羊燈、右邊的孩子手舉的人偶燈,這些花燈,各各是做的惟妙肖,精緻非常。「游藝博士」張世宗曾在西安(唐時長安)還採集到當地市郊農民手做的會轉動的八卦燈和可操控的三足蟾蜍燈呢!可見其真是淵遠流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