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士真

《布魯克林有棵樹》(A Tree Grows in Brooklyn)是一本小說,時空背景是將近一百年前的紐約,透過小說來瞭解以前孩子的童年,可以看到許多童年的遊戲是跨文化的。書中提到幾種遊戲:

抓金屬片遊戲:這是一種美國小孩的傳統遊戲,準備一個小橡皮球和一些「金屬片」(jacks,或小石頭)。遊戲的方法是一個小孩將球扔下,然後在橡皮球彈起來來後、落下去之前去抓”jacks”,玩法有些類似抓沙包遊戲,都是可以訓練反應速度的遊戲。

跳房子遊戲:這個遊戲通常是由男孩子開始,女孩子結束。小男孩會把一個錫罐子放到電車軌道上,等著電車駛過去時輪子從罐子上輾過去,把它壓平。然後男孩們將壓平一次的罐子對折,再放到電車軌道上等著再次被輪子輾過,然後又折,又壓。重複幾次後,這錫罐就成了扁平、沈重的錫塊。(這種冒點險做出來的錫塊還真是特殊,小時候我們隨意地上檢塊小石頭就可以玩跳房子,我想生活在布魯克林的孩子們用此方式是為了樂趣,這也看出了孩子們充滿了創意。)接著孩子們會在人行道上畫好格子,標上數字,這時候遊戲就輪到女孩子了,她們是單腳著地,從一個格子跳到另外一個格子,誰用最少步子跳完誰獲勝。(男女還這樣玩跳房子的方式,之前沒有聽過,不知道跟性別特性有關嗎?)


玩著跳房子的遊戲曾經是我們共同的童年回憶,但現在臺北的街頭幾乎看不到在地上畫上格子,然後快樂地和同伴一起遊戲的孩子們,也沒有跳橡皮筋、打陀螺的景象了。有一次我在一間幼稚園欣賞小孩們用各種回收的材料做出「草船借箭」故事中的船,對孩子們的創意非常讚嘆時,一位小男孩靠近我,笑笑地對我說:「我是沒有休假的人!」我追問他他為什麼是沒有休假的人,他扳指頭數著他週末要上那些才藝課,的確聽起來很滿,所以週末是不能休息的。他,現在大約六歲。我想起我以前教過的一個小男孩,一周有七天,除了上學,他還要上九個才藝課,一個長的胖胖壯壯的小男孩,睡覺還要玩偶陪伴的小孩。 
童年那裡去了?跳房子遊戲會變成有一次我在美國的博物館內看到的兒童童年遊戲展示嗎?  

註:《布魯克林有棵樹》,作者:Betty Smith,譯者:方柏林。台北市:如果出版社,2010年八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