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圓仔冬至,紅龜初八』(台語)

冬至

冬至是中國農民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由字意可知它代表著冬天到來。冬至這天也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古人認為過了冬至以後,白天時間會逐漸延長,陽氣上升,所以有『冬至一陽升』的說法,同時也是大吉大利的日子。

自古以來,冬至就是官方與民間都十分重視的節日。人們除了會準備『清圓』來拜神祭祖,在閩南一帶冬至早晨會吃湯圓,而且稱為『亞歲』,意為雖未過年但吃了冬至圓就已經增長一歲,有些地區(主要中國北方)則流行吃餛飩(餃子),因此有諺語『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說法。

同樣吃湯圓,各地的習俗不盡相同,有些地方要成雙入口,吃到最後一口,若剩兩粒湯圓則預示已婚者在來年萬事如意;若剩一粒湯圓則預示未婚者來年凡事吉祥。另外因為湯圓諧音團圓,『圓』有『緣』的含意,因此有闔家團圓又有緣聚的意思。另有一說法是白色小湯圓有增進人緣的力量,紅色小湯圓可增加善緣,而粉紅色小湯圓則有增加姻緣的效果。

由於冬至日白晝最短,人們要消寒、消霉,所以有『消寒圖』、『消寒歌』的創作與流傳。消寒圖包括文字的、圓圈的與梅花圖三種。文字的是在一張印好九個九劃的雙鉤字上描上色彩;畫圓圈的是一張紙上印上九九八十一個圓圈,每天塗上一個圓;梅花圖則是把畫好的八十一瓣素梅圖掛於牆上,每天將一個花瓣染上紅色。所以,當消寒圖完成便是冬盡春回之時。

臘八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的臘八節,在古代人們把臘八節看作是新春的序幕,也是祭祀祖先、天地神靈和祈求豐收的吉祥日子。北方人在臘八這一天都要吃『臘八粥』,而臘八粥的由來一般認為與佛教有關。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曾在修道期間因勞累飢餓暈倒,當時有位牧女看見後,便將身邊的雜糧、野果用清泉水熬煮成乳糜狀的粥,然後餵食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在食用之後頓覺精神振奮,便到菩提樹下沈思,後來在十二月初八這天得道成佛,而這天後來也成為佛成道節。後來佛教徒就仿效牧女在佛成道節時獻上粥為祭品,此便是臘八粥的由來。在明清時代,皇宮不但要煮臘八粥且會分賜百官,形成慣例。而喝臘八粥原為了驅鬼邪、逐瘟疫、慶豐年討吉利的原意,後來也逐漸演變成民間一種慶賀五穀豐收的習俗。

總之,過了冬至和臘八,春天的腳步就越來越近了!

參考書目:

1.中國傳統節日趣話/林國平,陳麟鋒編著。花田出版社。

2.民俗節日開運法/林信銘 著。大冠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