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世宗

  • 緣起:從“童年生活文物”到“美育文化解碼”

在距今一百多年前,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 的小便斗現成物作品〈噴泉〉曾經引發了當時藝術界的質疑和論戰。由是之故,杜象不但藉此提出把藝術的焦點從實體作品的物質層面,轉移、提升到思想、意念詮釋的概念層面;並且更揭開了美術運動發展史上的新頁。

回觀東方的民間流傳文物,河南省淮陽縣的「泥泥狗」直到現今還保留著遠古流傳至今的母系社會「女陰」崇拜圖騰,展現出綿延數千年舊石器時代圖騰遺風,更被譽為「中華民族與人類文化遺跡活化石」。此外, 陝北百姓為了讓嬰兒在炕上能自由爬行又可保障安全,以紅布條連結嬰兒和拴孩石「石虎」,此拴孩石不但是實用的育嬰用具,更承載了父母企盼虎爺保佑嬰兒長大成人的心意。俗語說:「天龍地虎」,龍為皇室專用;虎就是民間的保護神了。反映出此種信仰的民間文物還有諸如:虎帽、虎圍唌演、虎鞋、虎枕、虎玩具…等。當然民間童具的造形不限於虎爺,形式各異的護子造形,卻共同承載著歷代父母企盼其下一代平安快樂長大成人的殷殷深情。※圖1、2

P1560057-1石虎                                          T1塑形發聲玩具2136

人類生命代代傳承,歷史演變下來,人們或為生活使用、或為愉悅怡情,已經創作出大量的文物和生活用品。雖然這些生活文化作品有許多已經消失於歷史長河的洪流中;但仍有些倖存而流傳至今。此種作品的形式多元,也許是代表上層階級菁英文化的藝術家所創作的純藝術創作;也許是代表中、下層階級庶民百姓以實用為出發點的生活用品創造。這些諸多民間作品的創作者多是庶民百姓,原作者的姓名多已經佚失於歷史洪流中而多不可考,但是我們觀察到作品中承載、隱含著的心意和創意卻源遠流長地流傳至今讓我們欣賞、領略到。在接下來本欄系列文章中,我們將共同為這些童年生活文物民間藝術品,進行美育應用的文化解碼,找出它們所隱含的創意、智慧和心意。

經由前述案例的討論,讓我們更多地瞭解到— 作品的美學欣賞價值,絕大部分乃是取決於創作者對該件文物投入的心靈能量,以及此能量被觀賞者體驗ˋ內化後,觀賞者個體所產生的詮釋 (interpretation) 性理解和發自內心的心理性感受。而且當我們由觀眾的角色將自己的心態調頻至與創作者同步的心靈來鑑賞之或產生共鳴,常會有更高層次的領會感受和收穫。如此一來,這不但是我們作為使用者和欣賞者針對創作者所投入用心的瞭解、欣賞、和尊重;對我們自己而言,更可以是一種無可取代的智慧洞見和心靈饗宴。

歷代的民間藝術家們雖不杜象所帶來的前衛性震撼,然而無需藝評家們來置啄,也沒有太多知名度,可是相對於被收藏於美術館殿堂的藝術品,我們看到這些庶民藝術家的作品卻經常投入更多的心意和能量,更多面向地反映出歷代實質性的生活文化,也更多了幾分沈穩潤厚的成熟度。套句口語話說— 「比較接地氣。」欣賞者不需要有高深的美學涵養或先備知識,也比較容易被我們解讀和領略,以下進一步深論之。※圖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