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世宗

  • 從“童玩、童具、童藝”到“民藝、游藝、生活美育”

環顧周遭現況,討論美術館珍藏文物等藝術作品的藝評家已經很多,但是對庶民百姓在生活中所創造出的用品器物投入關注的人士卻不多。這些人士其中大多數是古董鑑賞家和文史學家,前者古董鑑賞家又多關注於文物真假、實貨膺品等的辨別和價值鑑賞(有時更多的是價格的評估— 鑒價);後者文史學家則多關注於文物歷史沿革和事件考證。即便如此,仍然有較少數學者對這些用品器物在庶民生活文化和工藝造形、功能美學等產生興趣並投入研究和推廣。例如日本學者柳宗悅先生(1889-1961)即以不同的眼光來審視、肯定民間工藝的藝術性價值,創造了“民藝”一詞,強調「民藝反映生活;人心之菁華乃是民藝之泉源。」柳宗悅先生乃被稱為「日本民藝運動之父」。

質言之,傳統童年文物和童玩等都是“歷代童年生活文化的載體”。我們觀察陪伴著歷代兒童度過童年生活的「傳統童玩」— 無論是有實體的玩具或是無實體的遊戲活動,常會感受到無窮的玩興和創意;許多兒童自創或是上一代為豐富下一代童年所投入創造出的手作玩具,更是歷代童年生活中“手作的創意”加上“智慧的結晶”。可惜的是—在過去盛行的「業精於勤,荒於嬉」、「勤有功,嬉無益」等傳統價值觀下,遊戲、娛樂成了一種罪惡,常被排擠、淡出於學童學習生活經驗之外;而它們的功能和價值也都被低估了。

話說回來,這些過去被稱為「婦孺之戲,士大夫不為」的童年遊戲和玩具,不也是「民藝」中的一項分支—姑稱為“童藝”?而「童玩」不也是「生活美育」的一環?「生活」的面向包含了「食∕衣∕住∕行∕育∕樂」六大主要範疇,進一步分析之,可以發現「童玩」—尤其是從「農業期童年」一直到「工業化童年」我們常見到的手作童玩— 不正是視覺藝教育中的“童藝+工藝”嗎?對於關心「兒童生活美育」的我們,自然不應忽略掉這種歷代豐富「兒童美育生活」的童藝工藝資源。

P1690070-3

現今各年齡層的學童都已經不作興自己做手工藝玩具,而多在玩廠製量產的商品玩具。如此一來,傳統民間和歷代童年的文化資產與動手作的智慧卻逐漸淡出於今日的童年生活;更何況商人對物品的形式化功能和價格的著重也凌駕過對兒童所能獲得的成長效益之關懷。我們領悟到:現今人們在推動的不是“兒童遊戲”而卻是在“遊戲兒童”,這時,我們要大聲呼籲:

  1. 生活型態的改變以現代最為急遽,許多的「傳統童玩」會逐漸淡出於童年生活消失;但是“自己做,自己玩”的「玩童傳統」更應該保留,甚至更要發揚光大,以平衡新生代偏頗的生活遊戲經驗。
  1. 當實體性傳統童玩已經被虛擬經驗互動的電子童玩、數位遊戲所取代時,我們更應該珍惜手作玩具的創作智慧,以及其能豐富今日兒童生活美育的“新視覺藝術教育”功能。

P1700178   P1690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