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結:從“傳統童玩”(工具)到“玩童傳統”(目的)

當今日孩子們已經沈溺在玩Wii、APP、滑手機時,要在其生活中硬性地加入上一代玩的遊戲經驗,這種作法不但可行性不高,其意義也不大。我們不應該只是因為上一代「發思古之幽情」就想要將自己的童年經驗不改形式直接地移植到新生代的生活中,這種作法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遊戲兒童”— 忽略了「玩」的本質是「個體因內在動力之驅使,主動行之的自主行為」。話說回來,我們的目的不應該是在推動傳統童玩和歷代童年文化的復興,卻是要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過去的創意成品和智慧結晶時,會主動地樂於親近、進而願意進行操作、創作的互動學習行為,獲得生活中需要又卻匱乏學習、經驗。我們的目的應該放在—  將這些傳統童年文化的資源經過分析粹煉轉化,使之成為能豐富新生代樂於主動參與的生活美育、樂育的新資源和新利器。

教育的核心價值在帶來「人」的成長和豐富「人」的生命。正如同「藝術教育」是“透過藝術的教育”;「游藝樂育」是“透過童玩民藝的美育”。要達到前述之目的,避免停留在以“童玩達人”的角色進行童玩教作的形式性操作,我們就要先找出這些歷代童年生活文化載體的潛在教育價值— 這是“為何”(Know-Why)性質的目標性思維;以及如何將這些價值潛能,植入於今日兒童的遊戲生活經驗中— 這是“如何”(Know-Why)性質的策略性思維。

筆者曾經分析傳統童玩資源的屬性,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型:1. 以手作童玩為主要形式的「創作童玩」、以及2. 以操作解題為主要功能的「益智游藝」。創作童玩的價值意義主要是以實體材料製作成品獲得手工技能、成就感和自信心,類同於工藝勞作的功能;益智游藝之重點則不是在創作益智玩具硬體,卻是在操作時獲得智力、智慧和創造力的精進與提升,是軟體活動的價值概念。此兩類型都有豐富今日學童生活教育和能力提升的潛在功能,但要注意其價值不在形式性的模仿重製或複製,卻是讓與之互動的人們獲得心靈感動、智慧領略和能力等的功能性提升。由是於針對此兩大範疇的學習價值分析,筆者嘗言:

  1. 就「創作童玩」的價值而言:「傳統的童玩會消失;但玩童的傳統要保留」。前者是會消逝的歷史文物(可蒐藏、展示於博物館);後者是「自己做、自己玩」的工藝和美育學習(要加入於今日學童的生活經驗中)。
  1. 就「益智童玩」的價值而言:「智慧的游藝是祖先的智慧成果;但游藝的智慧要我們自己去追尋」。前者是對傳統智慧的領略(如同對美術館、博物館展品的欣賞);後者是經由對傳統智慧玩具的研究中,瞭解、提煉出其中所含有價值的游藝基因,開發設計出能協助當今樂育美育等實施功能的課程和活動。

12生肖四方連26-a 

中國搖轉擊小鼓-3aa

最後提醒:「玩物喪志」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玩物尚智」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