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世宗

圖:張世宗教育研究室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飲食方面的注重,早已超越了填飽肚子等生理需求的層次;而對於飲食生活器物的注重和講究,也是世界上其它民族難以望其項背的。例如- 當其它地區人們到現在還在使用刀叉或手指進食,中華文化影響所及地區的人們,早就以「筷子」(古名“箸”其古代之發音還保留在閩、粵、客之語言中)作為進食工具。

還有生活飲食文化中的飲酒和飲茶文化- 包含其衍生出的酒令、流觴、鬥茶等游藝活動,以及承載這些活動的酒器、茶具…等生活實用物件,自古流傳至今種類繁多大有可觀。質言之,這些飲食文化文物等不但提供了人們的生活功能、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情趣,也是生活美學、工藝技巧、和創作智慧等的一大體驗。

本「游藝美感解碼」專欄接續之前介紹過的「倒灌玄機壺」和「底注玄機壺」等,在本期要介紹另一種具有奇特功能、暗藏玄機、且饒富科學智慧的「玄機杯」,民間普遍稱之為「公道杯」。此種杯在明代洪武年間已見於世,稱「九龍杯」(見圖1,筆者認為稱之為「龍頭杯」更適合),乃是以其獨特的造型美而名之。後來此種杯傳到琉球(今已成為日本屬地「冲繩」-明清兩代琉球有琉球王朝還向中國朝貢)就被稱為「教訓杯」,則是因其獨特的功能美而得名。現石垣島當地人士將之作為觀光禮品,然還是註明是傳自中國的“教訓茶碗”(見圖2)。以下就介紹此種玄機杯的獨特功能、科學原理、以及其所寓意的價值。

投影片1  投影片2

「龍頭杯」(或稱「九龍杯」)介紹 (Know-What)

以龍頭杯為代表的公道杯在世上算屬獨門,它們是傳統民間能工巧匠的傑作。可惜的是在中國自東漢以降獨尊儒術的傳統價值觀之下,這種民間匠師藝人的創意智慧,通常是被為是與功名無關,不登大雅之堂的的奇巧淫技。

甚至許多流傳至今,記載民間技藝工藝的典籍如「齊民要術」、「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等,還是得靠有興趣且有心的文人記載,才能流傳後世,讓後代子孫得以有機會一窺祖先智慧堂奧,有更多的民間智慧卻因沒有紀錄,或沒有流傳,或即使有紀錄流傳,也散失在歷代兵荒馬亂的戰爭或祝融之災,就消失於浩瀚的歷史長流中,永遠不得知了。

緣此道理,公道杯的原始創作者是誰?和起於何時?這些問題的答案並未見史料記載。倒是龍頭杯之產生,有一說是和明代開國皇帝洪武皇帝有關。據說是在明初由專為皇室製作御磁的御窯廠之瓷工所製作出,由御窯廠所在之浮梁縣(今景德鎮)縣令進貢給洪武君朱元璋的。

察此公道杯的原始造型,其外型是中央有一昂首龍頭的青花瓷杯,放置於一件也是青花瓷製作的高腳座上,巧妙之處是當你酙酒於杯內到七分滿的時候就停止,方可以整杯一飲而盡。可是如果你太貪心,把酒水倒至八分獲以上的時候,整杯酒水就會全部由杯中消失殆盡(流入下方底座之內),杯中酒水一滴不剩完全漏光。

後來此杯流傳至民間,也被大量仿製,但是就不能以皇室專用的龍頭來做公道杯的造型了,因而又產生了多種不同造型的設計,例如:杯中有水牛、立翁…等動物和人物等的造型設計(見圖3)。

投影片3

「公道杯」(或稱「七分杯」)的科學原理探究 (功能美 – Know-How)

想想這些當斟滿茶、酒等液體反會全部消失的玄機杯為何會有此種奇特的功能呢?無論是龍頭、人像、或水牛等不同造型的公道杯,它們形式雖然相異,卻都有相同的物理結構,也都應用同樣的科學原理- 「虹吸現象」。

以下我們就以龍頭杯為例,來說明公道杯玄機現象的作用原理(見圖4)。

  1. 龍頭內有一倒U形通道(虹吸管),當在杯內注入液體,根據「連通管原理」,杯內龍頭內和龍頭外之水位會是一樣高度。
  2. 如果持續在杯內注入液體,當水位高過虹吸管通道的頂部時,就會越過虹吸管頂端,溢出杯底下方。
  3. 因為虹吸管內沒有空氣,液體流走就會形成真空;而虹吸管外杯中的液體表面卻承受著大氣壓力,虹吸管兩端一端吸、一端壓,水杯中液體會持續地從越過U形通道頂端從杯底下方孔洞流出,直至流光。

投影片4 (點入圖片,可放大觀看)

公道杯玄機現象的物理原理- 基本上高液面的會流向低液面,這種虹吸現象正是將高水位杯中的液體往上輸送並轉彎注入低水位杯底出口的過程。產生虹吸現象的虹吸管是圓弧狀如同彩虹般,所以稱其為虹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將高水位的容器中的液體輸送至低水位的容器中,也常會利用到此虹吸現象的作用原理。

「公道杯」哲理 (意義美 – Know-Why)

以上我們以龍頭杯為代表說明了公道杯的玄機現象,以及物理虹吸功能和其成因。試想公道杯此種玄機現象宛如具有特異功能,不但能吸引座客驚奇的眼光和產生好奇的心理,更會讓人進一步聯想到作人的道理- 倒酒只得七分不能過滿,否則自己不但未能得利反會遭殃。

除此以外,公道杯的玄機現象更可讓我們引伸領悟到另一處世為人之義理- 作人要公道,也要戒貪避滿,方可實質獲益。

但它們都具有相同的「淺平即止,貪多流光」之警惕戒貪功能。走筆至此,思想行政院、法務部等公家機構真應該以此作為宣揚理念的禮品才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