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整理;張世宗教育研究室
上回我們提過九九重陽節的習俗活動,今天來看看在閩台地區過重陽節有何不同呢?答案是 –「放風箏」。
在閩台地區,這時節正逢秋高氣爽,是放風箏的好時光,在《嘉義管內採訪冊‧打貓南堡》記載:「九月九日,童子多以紙圖風箏。有兩扇,像天地之意;有八角,像八卦之形。各樣爭奇不同。」《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卷六《歲時》也記載:「重陽日,童子制風箏,如鳶,如寶幢、如八卦河洛圖,竟于高原因風送之,以高下為勝負。」
閩台地區經常以一種響笛繫在風箏上,在高空經由風的吹動就會發出響聲,因此河洛語俗話說:「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哮(ㄏㄠˋ)」。在福建一些地區,放風箏有免去不幸躲避災禍的意思,風箏在福州稱「紙鳶」,福州方言〝鳶〞與〝殃〞類似,因此,有人在放風箏時,會故意將線弄斷,任風箏飄落別處,相信這樣可以避免災難。這樣看來,放風箏民俗與登高帶有同樣的意味在內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