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藝學-遊戲創作在藝術教育的應用與發展
「游於藝」–均衡、完整的傳統君子修身之道古人以六藝修身,春秋時代孔子主張–君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並制定「禮、樂、射、御、書、數」為六藝的項目。對照今日的教育,我們可以發現:六藝正是一套均衡的教育體系,怎麼說呢?且看以下之分析。
現今我們在教育界以「認知」(cognitive)、「技能」(motor-skills)、「情意」(affective)為三大領域來區分教育目標的類別。例如:
一﹒「認知」–所謂「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即是涵蓋腦中所獲得、理解、 記住的知識;
二﹒「技能」–所謂「技能」領域的教育目標包括能夠表現出什麼行為;或者是應用什麼工具,做出什麼成果;
三﹒「情意」–所謂「情意」領域的教育目標則意指任何對學習者所帶來的心理上的感受和獲得,或者是情緒、態度上的改變。
如果再簡單地說,我們可以將此三項教育目標領域視為下面人體三種以“H”為開頭的器官名之收穫與成長:
一﹒「認知」–“腦(Head)”的收穫與成長;
二﹒「技能」–“手(Hand)”的收穫與成長;
三﹒「情意」–“心(Heart)”的收穫與成長。
我們將「六藝」中「禮、樂、射、御、書、數」六個項目再作一分析,可以發現:
「禮、樂」正代表「情意」領域的教育目標,
「射、御」正代表「技能」領域的教育目標,
「書、數」正代表「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
可見早期中國君子的修身之道,正符合現代教育「全人」、「均衡發展」的理念;並且,先賢將「情意」目標的學習置於「技能」、「認知」兩項目標領域之前,這恰好與現今學校教育偏重「智育」的現象形成一明顯的對比。由此觀之,早期中國君子的修身之道,不但能均衡「智育導向、考試掛帥」的現代學校教育;在後工業化時代的今日,人們有更多的休閒時間,也更重視終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六藝」多元、均衡的學習概念也符合新世紀地球公民所需要的終生教育理念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