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世宗教育工作室
現在的小孩很難想像以前的小孩七點鐘吃完晚皈做什麼?
以前的農業社會裏,白天幹活,晚上吃過飯後,大夥就在門口埕或樹下,搬個板凳、鋪張蓆予,大人講古、聊家常,小朋友呢? 跟隔壁家的大小蘿蔔頭一起捉螢火蟲啦、玩謎猜或躲貓貓,以前的孩予沒有電視、沒有玩具,他們自己找東西或做東西玩。
【益智童玩的教育功能】
忙,是現代人的寫照,也是很多父母的無奈。孩予是父母的寶貝,可是忙碌的父母常常沒時問陪孩子,怎麼辦?
簡單!買一堆玩具給孩子玩,或把孩子丟給電視保母,其結果是缺少親子的溫暖互動與學習,可能造成兒童成長過程貧瘠的童年。
研究博物館、幼兒園等教育性空問規劃的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副教授張世宗,想要告訴現代父母親一個觀念:
『玩不見得要玩具,動動腦筋也可以玩。』
以前的孩予玩尪仔標跟現在孩子玩電動玩具,先不論好壞,但只玩一種或入迷就不好。
孩子需要均衡的營養,『玩』也一樣,張世宗把玩分成三個類型:
『與物互動是玩』,與環境互動是『遊』,與人互動是『戲』。』
我們常聽到益智玩具這個名詞,例如以前的傳統童玩七巧板、九連環、魯班鎖…等,這些傅統童玩放到現在的環境不見得是正確的;張世宗認為益智童玩的價值在於其對孩子的教育功能,如果只是恢復以前的童玩還不夠。換言之,玩具只是工具,怎麼在玩的過程中達到教育的目的才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