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瑜澧

●自訂主題:和印地安孩子做朋友
●材料:不同的吸管、不同的線、剪刀、可以放吸管的容器
● 作法:
1.跟小朋友說明印地安人的文化:收集一些用大自然的素材做成的漂亮東西,如項鍊。
2.把各種不同的吸管剪成自己想要的的長度,當成自己想做的東西,如老師把吸管剪成葉子的形狀當葉子,剪成花的樣子當花,小吸管當成用野獸的牙齒磨成的珠珠,把吸管彎成三角形當成野獸的牙齒。
3.把它有次序的串聯起來,變成漂亮的項鍊。
4.大家都完成後,一起分享作品。
5.大家帶著項鍊,放音樂跳自創動唱『十個印地安小孩』作結束。

●『吸管項鍊』之皮毛(PIMO)分析
P(優點)

1.取材容易:便於從日常生活週遭取得,並且可以給孩子廢物利用的觀念,做環保機會教育。
2.防水,可保存:在眾多素材中,吸管屬於防水且可保存的好素材,而線也是不怕水(風乾即可)的素材。
3.材料便宜:不用花太大的成本就擁有有用的教具素材。
4.過程簡單,卻能讓孩子獲益良多:

(1)靈活地使用手指:促使手腕,手指關節和肌腱有關的靈巧運動容易發展。
(2)穿線進吸管及打結的過程對手眼協調、雙手協調之發展很有幫助。
(3)不同的吸管,指導孩子有序列地排列,能促使事物空間連續性知覺的發展。
(4)各式吸管和線,吸管大小、顏色不同,也能促使大小知覺、長短知覺和顏色知覺得到發展。
(參考書籍:吳緒 《幼兒教具設計與活用》)I(特點)
1.吸管為細長直管狀:
(1)不易滾動
(2)細長狀:方便孩子拿取做修剪或穿線的動作
(3)中空可穿線,有一定的口徑大小: 比珠子更容易做穿線的動作,甚至一次可穿多條,設計上有更大的發展性。孩子不用像使用珠子做項鍊時一樣還需費神穿線,在製作上,可以有更多的心力花在自己創意上。
2.可塑性強:
(1)不管是線或是吸管,可塑性都很高,讓孩子的創意想像得以容易的實現。
(2)容易構成簡單的幾何形狀,讓孩子更加認識形狀。
(3)吸管富「延展性」:
A.不同吸管間可以靠壓細其中一邊,穿入另一根吸管來做連結。被壓迫的那端,塞進要串接的另一段吸管中,手一旦放開,被壓迫端會自動膨起恢復成原來的大小,藉以卡住兩段欲連結的吸管做串接的動作。
B.口徑相近的吸管,甚至不用作壓入的動作,就可以讓二根吸管連結在一起。

3.種類繁多:讓孩子有多樣選擇,每個孩子的創意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4.重量輕:吸管和線的重量都很輕,掛在孩子的脖子上不會有很大的負擔。
5.可以是透明的吸管:孩子可以觀察不同顏色的透明吸管合在一起的時候會出現怎樣子的顏色變化,為他的項鍊做更多的出色設計。
6.因為不怕水,所以可以清洗。

M(缺點)
1.易因受壓迫而變形,甚至無法復原:保存要多留心。
2.可燃,不耐熱:火焰和熱度多會讓吸管變形。
3.線易斷:不適合做大力拉扯的動作。
4.製作過程中,因為輕,所以容易飛走,必須有容器裝著。
5.因為是做項鍊,有剪裁吸管的動作一定會用到剪刀,所以要多注意孩子的用刀安全。
6.線容易打結:保存的時候要小心。
7.在造形上做變化的時候,常常會有剪裁而突出的吸管片會使帶項鍊者刺刺地脖子不舒服。

O(意見)
1.引導孩子保存方法,可以將項鍊裝在硬質的盒子裡收好,避免被物品壓到;放好收存,盡量不要一團纏在一起容易打結。
2.穿線的東西可找不易變形的素材做代替。
3.製作素材多可燃物,避免放在有火焰的地方。
4.在會刺到的吸管端貼上膠帶,或盡量剪裁成圓滑狀 。
5.可以延伸成為做掛飾或手環。
6.以塞入法做連結的吸管沒塞好容易鬆開,可以沾一些白膠做黏貼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