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世宗教育研究室
春節過後,是又稱「上元」的元宵節的到臨,因為這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日,自古就是一個被盛大慶祝與全家團圓的節日。在農業時代,經常將兩個假期都連在一起,所以未過元宵節,就算還沒過完年呢!元宵節提燈籠、射燈虎(猜謎),自古就一直是農曆新年的假期娛樂活動中,最後壓軸的民間游藝重頭戲。
台灣亦稱花燈為「鼓仔燈」,以前花燈都是自己利用原始素材、發揮巧思,親自動手作出來的,因此夜間出遊時也是各家手藝的觀摩、比賽之展現舞台,大家都會互相看看誰家的自作燈籠造形最炫、最有看頭。後來流行以紙壓形做成可以伸縮或撐大的「紙燈籠」,因為是廠商以機製量產的,所以便宜又不花時間,至少還點著蠟燭,仍然是充滿著緊張與歡樂–風大時既怕蠟燭被吹熄;又怕蒙紙被燭火燒成“火燒燈”。隨著時代的變遷,花燈的產生方式與製作材料也漸漸有了些改變。塑膠模製量產的燈籠侵入市場,取代了傳統動手製作的燈籠;光源也由電池、電燈泡加上手控開關取代了危險性較高的蠟燭。而今,工廠生產的塑膠電子花燈更提供了各種可愛的卡通造型、彩色燈光與電子音樂…等多種附加功能讓孩童選擇購買。材料改進了,但是買得的燈籠卻是千篇一律。
今日,由政府觀光局、各廟宇等單位所舉辦的燈會上,尚有比賽爭奇鬥豔的競爭意味,但是一般人士都是參觀者而不是製作者。因此,或許年節的歡樂氣氛還存在,但是那種製作過程的投入、作品完成後的成就感、提燈遊行時緊張興奮的心情…等,就逐漸地淡出於民間游藝生活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