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Highlander

(一)動態角色

電影漫畫卡通中各種主角迷人性格與歷程其原始雛形(prototype)是什麼?近代很多電影動漫的主角其實是根據真正的人物塑造出來的,以剛彈系列(gundam)重要反派人物:『紅色慧星』夏亞·阿茲納布爾(シャア・アズナブル ,Char Aznable)為例。其角色設定資料,按照一般的說法姓名部分,主要是參考法國的歌手Charles Aznavour,在戰場的設定部分,則是參考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空戰英雄Manfred von Richthofen(法國人稱Red Devil紅魔鬼;英國人稱Red Baron紅公爵),而紅公爵在空戰戰場上優異(擊落80架敵機)與勇敢冒險(故意駕駛紅色飛機)的表現,不僅創造許多名詞如flying ace王牌飛行員(日本人稱『擊墜王』),更成為電影、電視、漫畫、小說與音樂等等媒體創作的主題,在電腦遊戲(games)也成為遊戲的主題或主角,但因其悲劇的結局,使其常在遊戲中扮演魔王或失敗者的角色。例如漫畫作品史奴比(Snoopy)中就多次以紅公爵為主題,而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以少年印地安瓊斯為主題的電視影集(The Young Indiana Jones Chronicles)也曾出現紅公爵的身影。凡此都顯示一個成功的角色設計除了有著跟一般人相同的性格特質外,也會有專屬於自己的性格,而這種易於察覺,甚或誇張的特徵,常常是吸引讀者、閱聽人或玩家注意的重要因素。但真正讓讀者、閱聽人或玩家認同甚至感動的主因,則因為主角『有著一股強烈的情感,而這股強烈的情感來自於他對於某些事物的執著』(編故事,Andrew Glassner,P62),如紅公爵對勝利、冒險的執著,夏亞對復仇的執著等等,讓這些角色在自己已知與未知情感中面對各種各樣的衝突,也讓讀者、閱聽人或玩家隨著情節的展開為之歡喜、憂愁。

red baron紅魔鬼座機模型(出處:wikipedia

(二)靜態角色

除了小說、電影電視、動漫畫、遊戲等具有展開性故事有主角外,商業圖像或文化圖像(cultural icons)常也塑造出影響深遠的角色,例如美國出版社HarperCollins於2006年10月出版的『The 101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Who Never Lived』一書中作者從500多個角色中,從詼諧的角度選取101個影響美國的虛擬角色並加以探討,排名第一的是萬寶路牛仔(商業圖像),其理由為導致數百萬人死於癌證;華格納音樂劇『尼布龍根的指環』主角齊格菲(神話人物)排名第七,其理由是間接導致世界大戰;其他諸如灰姑娘、芭比娃娃等等當然都涉及價值觀的判斷,個人覺得比較有趣得的是政治性或社會運動的圖像,例如美國早期徵兵海報塑造的山姆大叔(Uncle Sam)形象排名61,婦女運動所塑造的角色:鉚釘工人蘿西(Rosie the Riveter)排名28。這也說明角色設計的功能不唯在一般商品化可以發揮作用,甚至在政治議題或者社會運動都可以發揮作用。

uncle sam

山姆大叔(Uncle Sam)出處:wikipediaRosie the Riveter

鉚釘工人蘿西(Rosie the Riveter)出處: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