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HighLander
一個成功的角色設計,可以讓閱聽人、消費者產生強烈的認同,除了使角色載體的產品,如漫畫、電影、遊戲等獲得市場的認同外,更重要的是周邊的產品在認同者『愛屋及烏』的心理下,也跟著暢銷流行,例如近期電視台播出『忍風戰隊』、『爆龍戰隊』、『特搜戰隊』等一連串的特攝影集頗受歡迎,敏感的商人馬上將倉庫的相關玩具陳列上駕,賣場上也到處都是相關產品,從文具到衣服無所不包,讓角色設計的漣漪效應不斷擴張,相關衍生的產業也源源不斷的產生,而認同喜歡某個角色到極點最大的願望就是變成這角色,『COSPLAY』這個新的名詞與次文化因而產生 。
所謂COSPLAY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日式英語『Costume play』的簡稱,其義為角色扮演,從事這個活動的人日語為コスプレイヤー(COSPLAYER),而這個角色扮演的活動從原本動漫畫展覽的附屬活動,逐漸擴張成一個獨特的次文化,除了產生一些COPLAY界的名人或明星(如扮相俊美的櫻庭時央)當然也產生一些次文化的語言(例如簡稱Cosplayer為Coser)與流通在角色扮演界的雜誌書籍,其社群的營造活動也是值得注意的,其直接創造的需求包括:場景細節的資訊、道具衣服製作、髮飾化妝等,間接的需求則包括攝影器材、人際網絡的建立(團體的Cosplay)等等。

cosplayer 扮演KERORO軍曹動畫中主角(出自wikipedia)
不過就歷史的角度而言,其實角色扮演並非現代人的專利,這種模仿心儀角色的行為自古即有,只不過古代資源有限,這種活動多限於上層階級有錢有閒的人才可能從事,而且非常專業。例如慈禧太后曾扮演觀音菩薩,場景也是布置的很豪華,清朝雍正皇帝也留下不少角色扮演的畫像,下圖就是一個例子,從這張雍正行樂圖可以看到,平時嚴肅的雍正戴假髮,穿西方服飾,做出獵虎的動作,與那些認真模仿心儀角色的coser有什麼差別呢?

A3.戲 人戲 coser cosplay costume play play 角色扮演 次文化 戲 遊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