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世宗教育研究室
【放鞭炮】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每逢除夕、過年之際,劈哩啪啦的爆竹聲在大街小巷中此起彼落地傳了開來,將過年過節的氣氛烘托得熱鬧非凡。
爆竹最早與春聯一樣,主要是用來驅除邪魔妖怪。
漢代文學家東方塑在《神異經》中曾提到:相傳古時候,西方有一座大山,山裡住著一個長相似人、高約一尺多,而只有一條腿的怪物-山魈。這個怪物生性機敏,人若碰到了他,全身就會一下發冷、一下發熱,不久之後就會在痛苦中死亡。
傳說,山魈喜歡在過年時下山。一年冬天,有一個農民上山砍了竹子回家,一路上因覺得冷,於是就隨手撿了一些竹子燒來取暖。此時,山魈突然出現,嚇得農民拔腿就跑。而在一旁燃燒的竹子在火堆中劈哩啪啦地作響。山魈一看到火光和聽到劈哩啪啦的怪聲,嚇得躲回山上,從此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後來人們得知原來山魈最害怕的就是火光和聲響,所以每逢正月初一(大年初一)早晨雞鳴時,家家戶戶就會在庭院裡燒竹子,希望藉由熊熊火光和劈哩啪啦地爆竹聲來嚇退山魈,讓他不敢下山來害人了。
梁朝宗在《荊楚歲時記》中也曾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
【爆竹生花】
「爆竹」又稱「爆竿」。後來,不只是在春節時才放爆竹。唐宋時,已成為大大小小節日之常事。而爆竹的發展與火藥的發明密切相關。相傳唐初,地方天災連年,瘟疫四起。當時有個叫李田的人,在小竹筒內裝填上「硝」,藉由小竹筒爆炸的硝煙來驅逐山嵐瘴氣,以減少疾病的流行。而這就是最早裝硝爆竹的雛形。
後來為了方便起見,人們利用紙筒代替竹子,並用麻繩將炮竹編結成串,而稱之為「編炮」。因炮竹的聲音清脆如鞭響,所以也稱之為「鞭炮」。
宋代時,鞭炮的花樣已有很多種了!全國各地已有專門生產鞭炮的作坊,而當初的紙捲炮竹已發展為連響、雙響等各式各樣的花炮。
【嬰孩戰燈】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煙花爆竹的製作不但製作精美,且名稱也帶有濃厚的中華文化色彩、時代特色和富含詩意。如:孫悟空大鬧天宮、金猴騰空、全家福、全家樂、雙響子、寒月明、鴛鴦戲水、勝利花、白雪紅梅、仙女散花、飛雪迎春、錦繡山河等。
而現在爆竹已成為過年時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而在玩爆竹的同時,也要選擇適當的環境與注意自身的安全喔!
Chinese calendar Chinese New Year’s Day custom C 文化游藝 firecrackers firework lunar calendar lunar New Year’s Day New Year’s Eve popper the Spring Festival 節氣游藝 習俗 春節 煙花 爆竹 過年 鞭炮